經營者的勝利學-實戰經營手札

25年淬鍊,3萬客戶實證:打造賺錢企業的20條企業經營心法

2025-09-11

我有幸在企業經營領域深耕25載,輔導與合作超過30,000家企業。這段旅程讓我見證無數從0到1的輝煌,也目睹不少企業因決策失誤而隕落。我深刻體認到,企業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有其一套方法與心法。

這些來自市場最真實的驗證,濃縮成20條企業經營心法。它們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企業在成長轉型路上,最關鍵的「少走五年彎路,少付學費」的智慧結晶。

【企業經營策略篇】

1.沒有賺不到的錢,只有做不到的模式。

市場上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模式用錯。例如,百視達曾是DVD租片霸主,但其實體租賃模式在面對Netflix訂閱串流時顯得笨重無力。Netflix將單次付費改為持續性訂閱,徹底翻轉產業,證明模式的創新比產品本身更具顛覆性。企業的瓶頸往往不是產品賣不動,而是缺乏更有效的商業模式。

2.賺錢的不是產品,而是商業模式。

許多人以為只要產品夠好就能賺錢,但真正決定企業長遠獲利的,是其背後運作的商業模式。蘋果的iPhone產品固然卓越,但真正創造龐大且持續性收入的,是App Store和iCloud的服務生態系。產品是吸引顧客的入口,而模式則是建立企業護城河、實現規模化盈利的關鍵。

3.能複製的才叫商業,不能複製的只是手藝。

一家咖啡廳的咖啡可能因為老闆手藝精湛而備受好評,但當它無法標準化流程、依賴個人能力時,就無法擴大。星巴克透過嚴格的SOP流程,讓全球每家分店都能提供一致的體驗,從而實現快速展店。手藝依賴個人,而商業則依賴系統,能否標準化和複製,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做多大。

4.今天的競爭優勢,明天可能就是生存門檻。

諾基亞(Nokia)曾憑藉其堅固耐用、電池續航長的優勢,在全球功能手機市場獨佔鰲頭。然而,當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它固守的功能機優勢瞬間變成了阻礙其轉型的包袱。企業經營者必須時時警惕,過去的成功經驗並非萬靈丹,要不斷迭代創新,因為今天的領先,明天可能只是基本要求。

5.企業擴張要靠速度,企業長青要靠制度。

Uber在早期憑藉速度快速佔領市場,但後續因缺乏完善制度,在各國面臨法規、安全與勞資問題,擴張腳步受到挑戰。而像Grab在擴張的同時,逐步建立健全的制度與在地化策略,反而走得更穩。速度能讓企業短期勝出,但沒有嚴謹的制度作為基石,就無法在長期競爭中屹立不搖。

【企業經營管理篇】

6.員工跟隨的不是公司,而是願景與制度。

如果公司只是空泛地喊著口號,而沒有具體的願景來激勵人心,員工最終會因為失去方向感而離開。特斯拉之所以能吸引頂尖人才,不僅是高薪,更是員工相信馬斯克「加速世界向永續能源轉型」的偉大願景。同時,清晰的晉升制度、績效考核制度,讓員工的努力有所依據,願景激勵人心,制度留住人才。

7.沒有流程的企業,靠的是運氣。

新創公司初期能憑熱情與衝勁運作,但一旦訂單量增長,沒有流程的混亂就會導致品質不穩、效率低落。麥當勞的成功秘訣在於其標準化流程,讓每個環節都可預測、可控制,無論在哪個國家,任何一個員工都能穩定地交付產品與服務。沒有流程的企業只能靠運氣生存,而有流程的企業才能複製成功。

8.企業最大的風險,是老闆的自以為是。

柯達曾是底片王國的霸主,但其高層拒絕數位化,堅持認為消費者永遠需要底片,最終被數位相機普及的市場淘汰。許多企業的失敗,並非缺乏能力,而是老闆的固執己見。最大的敵人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敢於自省、勇於承認錯誤並做出改變,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9.創新不是多做什麼,而是少掉不必要的。

許多人將創新誤解為功能的堆疊,但真正的創新往往是做減法。蘋果取消了光碟機,推動了雲端服務的普及;小米刪除非核心功能,專注於基本需求,反而更具競爭力。這告訴我們,創新並非要做更多,而是聚焦於顧客真正需要的,去除多餘的冗贅,才能創造出更純粹、更有價值的產品。

10.不會賺小錢的企業,也賺不到大錢。

便利商店的營收大多來自咖啡、便當等小額消費,看似微不足道,但靠著高頻次、龐大的顧客流量,這些小錢累積成了千億規模的商業帝國。許多企業看不起小生意,總想著一步到位賺大錢,然而真正能穩定企業運營、奠定長遠發展基礎的,是那些持續、穩定的微小收入。小錢賺得穩,大錢才有機會來。

【企業經營行銷業務篇】

11.成功不是找到客戶,而是讓客戶找上門。

傳統業務模式是「人找客戶」,透過陌生拜訪或電話推銷。而最強的模式是「客戶找上門」。這需要企業打造強大的品牌磁場或內容吸引力。Google Ads就是典型例子,當用戶主動搜尋時,他們已經處於有需求的狀態,此時的行銷不僅更精準,也更有效率。當你的價值被市場認可,客戶會主動找你。

12.企業要賺快錢靠行銷,要賺長錢靠品牌。

行銷能透過廣告、促銷等手段,在短時間內創造話題性,帶來爆炸性的銷售增長。然而,這種熱度往往難以持久。而品牌則是一種信任資產,透過長期穩定的產品品質、服務與價值傳遞,贏得顧客的忠誠度。康是美、屈臣氏的成功,是建立在數十年累積的品牌信任上,行銷帶來快錢,而品牌帶來長久的穩定收入。

13.顧客的抱怨,是企業最便宜的顧問費。

許多企業害怕顧客抱怨,但這其實是企業最寶貴的免費市場調查。麥當勞正是透過傾聽顧客「希望早餐能有更多選擇」的意見,最終推出了麥當勞早餐,成功打開了巨大的新市場。抱怨不是壞事,而是顧客在告訴你他願意為了什麼而付錢。將抱怨轉化為創新的動力,是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14.成本控制是底線,價值創造才是高線。

一味地透過削減成本來提升利潤,最終只會損害產品品質,陷入惡性競爭的循環。這只能保證企業的生存,卻無法帶來長期優勢。IKEA的成功在於其「設計+DIY體驗」的模式,透過獨特的價值創造,讓顧客心甘情願為其設計與體驗付費。控制成本是基礎,而創造超乎預期的價值,才是企業成長的真正動能。

15.企業經營的本質,是不斷解決顧客問題。

所有偉大的企業,都是從解決顧客的「痛點」開始。Uber解決了「叫不到車」的困擾,Airbnb解決了「住宿太貴」的問題,Amazon解決了「購物不便利」的難題。產品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企業經營的本質是洞察並滿足顧客未被滿足的需求,讓他們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

【企業經營風險控制篇】

16.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斷流就等於窒息。

即使帳面上顯示獲利,但如果現金無法及時回流,企業仍可能陷入財務危機。WeWork曾估值極高,但因擴張過快導致現金流斷裂,差點全盤崩潰。獲利可以慢,但現金流絕對不能斷。企業必須時刻監控現金流,確保其安全、穩定,才能有餘裕思考成長與發展。

17.決策速度決定生存速度。

在市場快速變化的時代,猶豫不決等於放棄機會。疫情爆發時,Zoom立即擴充伺服器,撐住了全球用戶激增的需求,迅速佔領市場。而許多反應遲鈍的競爭者,則錯失了轉型的黃金時機。企業的競爭力,不只在於決策的對錯,更在於決策的快慢。

18.市場不會等待猶豫的企業。

黑莓(Blackberry)曾是商務手機的代名詞,但當蘋果推出觸控螢幕手機時,黑莓遲遲不敢進入市場,認為實體鍵盤仍有優勢,最終被市場無情淘汰。市場變化從來不會等你準備好,它只會直接淘汰行動遲緩的玩家。行動慢,有時比做錯更可怕。

19.沒有數據的決策,就是賭博。

憑藉經驗和感覺來做經營決策,就像在賭桌上碰運氣。餐飲店憑感覺進貨,可能導致食材浪費或缺貨;行銷憑直覺下廣告,則可能導致預算浪費。現代企業必須依靠數據分析,來優化庫存管理、精準行銷、降低風險。有數據支撐的決策,才能將成功從偶然變為必然。

20.永遠別讓技術領先於商業模式,否則只會成為別人的代工。

台灣許多硬體廠商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但在缺乏強大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只能替蘋果、三星等品牌代工。技術固然重要,但它必須與創新的商業模式結合,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從「技術提供者」轉變為「價值創造者」。

    Etiam magna arcu, ullamcorper ut pulvinar et, ornare sit amet ligula. Aliquam vitae bibendum lorem. Cras id dui lectus. Pellentesque nec felis tristique urna lacinia sollicitudin ac ac ex. Maecenas mattis faucibus condimentum. Curabitur imperdiet felis at est posuere bibendum. Sed quis nulla tellus.

    ADDRESS

    63739 street lorem ipsum City, Country

    PHONE

    +12 (0) 345 678 9

    EMAIL

    info@company.com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