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者的勝利學-實戰經營手札

企業內訓到底有沒有效?一張表教你算出培訓的「投資報酬率」(ROI)——讓你的訓練預算不再白花!

目錄

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跟你好好聊聊,怎麼從最表面的「滿意度」,一路挖到最底層的「淨利潤」,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訓 ROI衡量體系,讓你花的每一分訓練預算,都能變成公司成長的實質動力。

那堂花了大錢卻被「忘記」的教育訓練課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

某一年,公司砸了幾百萬的預算,請到業界超厲害的顧問,來辦一場為期三天的「高階主管領導力特訓班」。上課的時候,大家聽得超認真,筆記寫滿滿,課後問卷滿意度還衝到 95%。你心想:「這錢花得真值得!」

結果呢?三個月後,當你回去翻部門的業績報表時,卻發現:除了大家嘴上多了幾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專有名詞,實際的業績數字、客戶滿意度,或是團隊工作效率,好像都沒什麼起色。

那筆幾百萬的預算,到頭來究竟是「投資」,還是「浪費錢」?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很多台灣企業在推動內部訓練時,最常碰到的尷尬狀況。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常常只顧著評估員工「上課的感覺」跟「學到多少」,卻忘了去量化這個訓練對「公司賺多少錢」跟「實際業務成果」到底有沒有實質幫助。

在競爭這麼激烈的商場上,企業內訓不該只是「員工福利」「例行公事」,它一定要是一項精準的策略投資。而要衡量這筆投資有沒有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一套科學又貼近人性的企業內訓成效評估系統,特別是投資報酬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的計算。

 

ROI衡量體系 第一部曲:從「爽度」到「成績」——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深度應用

要談培訓的 ROI,我們一定要從最經典、也最實用的評估架構——柯氏四級評估模型(Kirkpatrick’s Four Levels of Evaluation)開始講起。這個模型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一步一步量化訓練帶來的影響。

級別 台灣俗稱 評估內容,到底在看什麼? 評估工具與方法,怎麼測? 衡量目標,想達到什麼?
Level 1 反應(上課感受) 員工對課程的滿意度、實用性、老師教得好不好等主觀感受。 課後問卷、即時回饋表、訪談。 確保員工覺得這個訓練環境跟內容是 OK 的、可以接受的。
Level 2 學習(學到多少) 員工的知識、技能、觀念有沒有提升。 課前/課後測驗、角色扮演、實際操作測驗。 確認知識跟技能有沒有被員工「吃」進去。
Level 3 行為(實際應用) 員工有沒有把學到的東西,真的用在日常工作中,並且產生行為上的改變。 360 度評估、主管觀察、看績效數據、審核行動計畫。 衡量知識轉化成實際行動的程度。
Level 4 成果(對公司的貢獻) 訓練對公司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最終影響。 營收有沒有增加、成本有沒有降低、客戶滿意度、生產效率、品質有沒有改善。 證明訓練對公司業務成果的實質貢獻。

實戰痛點:為什麼很多公司都只停在 Level 1?

很多台灣企業的教育訓練評估,常常在 Level 1(滿意度)就直接結束了。這就像一個餐廳主廚只問客人「這道菜好不好吃?」,卻從來不追蹤客人是不是因為吃了這道菜而更健康、更有活力。

Level 1 雖然很重要,但它只能證明這個訓練「很受歡迎」,而不是「真的有效」。 真正的挑戰和價值,其實是在 Level 3 和 Level 4 的追蹤與量化。

案例故事:從「上課很爽」迷思中覺醒的王老闆

王老闆是一家中型傳產製造業的老闆。過去五年,他每年都花好幾百萬請人來做業務訓練,但業績數字就是卡在那邊,動不了。他發現,雖然業務員每次都說「課程超讚」,但一回到辦公室,那些老舊的習慣又全部跑回來了。

後來,他調整了評估策略:

  1. Level 2 加強: 課程結束後,要求業務員一定要通過模擬實戰演練,證明他們確實掌握了「新的銷售問話技巧」。
  2. Level 3 追蹤: 訓練後三個月,主管必須每週審核業務員的「客戶拜訪紀錄」,追蹤他們使用新技巧的頻率(這就是行為改變)。
  3. Level 4 連結: 把使用新技巧的業務員群組,跟沒受訓的群組拿來比較業績,最終發現新技巧群組的平均訂單成交率提升了 15%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效評估的價值,不是在證明訓練「有辦成功」,而是在證明訓練「帶來了可以持續的行為改變跟實質業務成果」。

 

ROI衡量體系 第二部曲:培訓 ROI 的終極密碼——Phillips 五級模型與計算公式

當柯氏四級模型走到 Level 4(成果)時,我們已經證明了訓練對業務是有幫助的。但老闆們最想知道的,是那個最現實的數字: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Jack Phillips 在柯氏模型的基礎上,多加了第 5 級——ROI,從而形成了更完整的 Phillips 五級評估模型。這一級,正是把訓練從「花錢的部門」(成本中心)轉變成「賺錢的部門」(利潤中心)的關鍵。

什麼是培訓 ROI?

培訓 ROI 是衡量訓練帶來的實質淨收益訓練成本之間的比率。它回答了公司最核心的問題:「我每花一塊錢在教育訓練上,到底能幫公司多賺回多少錢?」

培訓 ROI 的計算公式:

$$ \text{ROI} = \frac{\text{培訓帶來的淨收益} – \text{培訓總成本}}{\text{培訓總成本}} \times 100\% $$

怎麼拆解公式裡的兩大要素?

1. 培訓總成本(Training Costs)

這部分相對容易算,但很多公司常常忘記算到一些隱藏成本

成本類別 包含哪些項目? 備註
直接成本 講師費、教材費、租場地費、設備費、餐費。 要包含所有外包費用跟公司內部資源的耗用。
間接成本 訓練管理人員的薪水、行政支援費用、訓練前的需求分析跟課程設計費用。 這些是為了讓訓練順利進行,公司內部一定要花的錢。
機會成本 員工在訓練期間沒辦法做原本的工作,公司因此損失的潛在產值。 這是最常被忽略,但影響最大的成本,一定要算進去。

2. 培訓帶來的淨收益(Net Training Benefits)

這一步最難,但也是最關鍵的。我們需要把 Level 4 的「成果」換算成錢(貨幣化),並且把不是訓練帶來的影響「排除」掉。

  1. 成果換算成錢(Monetizing Results):

把 Level 4 的成果(像是效率提高、出錯率降低、客戶留下來的比例增加)轉化成具體的金額。

  • 範例一:效率變好
    • 訓練後,客服人員平均處理時間(AHT)少了一分鐘。
    • 每位客服人員的時薪是 $X$ 元。
    • 每個月總共處理 $Y$ 次服務。
    • 每月收益 = $Y$ 次 $\times$ 1 分鐘(省下來的時間) $\times$ ($X$ 元 / 60 分鐘)
  • 範例二:品質改善
    • 訓練讓生產線的出錯率從 5% 降到 3%。
    • 每減少 1% 出錯率,可以省下 $Z$ 元的重做或報廢成本。
    • 每月收益 = 2% $\times$ $Z$ 元
  1. 排除非訓練因素(Isolating the Training Effect):

這是確保 ROI 準確的核心步驟。業績增加可能是因為市場景氣變好、公司出了新產品、或是競爭對手出包,不完全是教育訓練的功勞。常用的排除方法包括:

  1. 對照組/實驗組比較: 讓一組員工去受訓(實驗組),另一組條件差不多的員工不要受訓(對照組),比較兩組的績效差異。
  2. 趨勢線分析: 比較訓練前後的績效數據走勢,並把非訓練因素(像是季節性波動)的影響排除掉。
  3. 主管/員工自己估算: 讓員工和他們的主管一起估算「訓練對績效改善的貢獻度百分比」。例如,主管認為業績增加了 20%,其中有 60% 是因為這次訓練。

最終的淨收益 = 總換算成錢的收益 $\times$ 訓練貢獻度百分比

 

ROI衡量體系 第三部曲:實戰手冊——建立一套可以持續運作的 ROI 評估流程

ROI 不是只算一次就算了,它是一個持續優化、不斷進步的管理流程。成功的企業會把評估工作融入到訓練的前、中、後三個階段。

階段一:訓練前(Before Training)——從一開始就鎖定 ROI

  1. 搞清楚公司的痛點在哪裡:

訓練絕對不能為了辦課而辦課。一定要從公司的戰略目標業務痛點出發。

  • 錯誤做法: 「我們需要一堂領導力課程。」
  • 正確做法: 「我們中階主管離職率高達 20%,而且團隊生產力比業界低 15%。訓練目標是把離職率降到 10%,並提升生產力 5%。」
  1. 建立基準線(Baseline):

在訓練開始前,一定要先收集 Level 3 和 Level 4 的現有數據,當作之後比較的依據。

  • 舉例: 訓練前,平均客戶客訴率是 1.2%,平均銷售週期是 45 天。
  1. 事先設定好評估標準跟目標:

要跟業務部門主管一起確認:

  • 訓練後預計要達成的 Level 4 成果指標(例如:客訴率降到 0.8%)。
  • 達成這個指標的時間點(例如:訓練後六個月)。
  • 訓練貢獻度的預期百分比。

階段二:訓練中(During Training)——確保學到的東西能用出來

  1. 實戰導向的課程設計(Level 2):

課程內容一定要非常實用,並且設計多種 Level 2 的評估方式。例如,要求學員在課堂上直接應用學到的東西,解決一個真實的工作問題,而不是只聽理論。

  1. 制定跟審核行動計畫:

在課程快結束前,要求每個學員寫出詳細的「行動計畫」,清楚寫下:

  • 我想要改變的行為是什麼?
  • 我打算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 我預計達成什麼 Level 3/4 的目標?

階段三:訓練後(After Training)——持續追蹤跟排除效益

  1. Level 3 行為追蹤:

訓練結束後 1 到 3 個月是行為轉變的黃金期。主管一定要扮演教練的角色,定期跟學員一對一檢視行動計畫的執行進度。

  • 工具: 建立一個簡單的線上追蹤表格,讓主管每兩週回報學員使用新行為的頻率跟熟練度。
  1. Level 4 成果數據收集:

在預定的時間點(例如訓練後 6 個月),收集 Level 4 的業務數據,並拿來跟基準線比較。

  1. 排除因素跟計算 ROI:

運用前面提到的「對照組比較」「主管/員工估算」等方法,排除掉訓練以外的貢獻度,然後套用公式計算出最終的 ROI。

 

ROI衡量體系 第四部曲:非財務收益——ROI 計算的「軟性」價值

不是所有訓練成果都能直接換算成白花花的鈔票。有些價值雖然很難直接量化,但對公司長遠發展來說超級重要,我們稱之為非財務收益(Intangible Benefits),也就是「軟性價值」。

忽略這些「軟性」價值,會低估訓練對公司的整體回報。

非財務收益類別 具體表現,到底好在哪? 怎麼間接衡量?
員工向心力/滿意度 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工作熱情、主動性提高。 員工向心力調查分數、自願加班時數(非強迫)、內部推薦成功率。
企業文化/品牌形象 團隊合作更順暢、溝通效率更高、對外形象更專業。 內部衝突報告數量、跨部門專案成功率、外部媒體報導的正面評價。
人才留任率 核心人才離職率降低。 離職率數據、資深員工待在公司的年限。
創新能力 員工提出新點子、新流程、新產品的頻率。 內部創新提案數量、新產品/服務上市的速度。

專業建議: 雖然這些東西不能直接放進 ROI 公式裡算,但我們應該把它們當作「額外加分」「策略回報」單獨呈現給決策者。例如:「這次訓練的財務 ROI 是 150%,同時,我們的員工向心力分數也提升了 8 點。」

 

ROI衡量體系 第五部曲:真實案例拆解——一家科技公司的 ROI 翻身記

一家成長飛快的軟體公司「創新科技」,因為業務擴張太快,新來的工程師寫程式碼的出錯率一直很高,導致產品一直延後發佈。

痛點與目標:

  • 痛點: 新進工程師的程式碼錯誤率高達 8%,平均每延遲一天發佈,公司就損失 10,000 美元(約 30 萬台幣)。
  • 訓練目標: 透過為期一個月的「高效率除錯與程式碼審查」內部訓練,把新進工程師的錯誤率降到 3%。

ROI 評估過程:

評估項目 數據與結果 備註
訓練總成本 50,000 美元(約 150 萬台幣) 包含講師費、教材費、員工沒上班去上課的機會成本。
Level 2 學習 課後測驗平均分數從 65 分進步到 92 分。 證明知識有被吸收。
Level 3 行為 訓練後 3 個月,主管觀察到工程師在程式碼審查中,主動發現錯誤的次數增加了 70%。 證明行為真的有改變。
Level 4 成果 新進工程師的程式碼錯誤率從 8% 降到 3%。 達到當初設定的業務目標。
成果換算成錢 錯誤率降低 5% 等於每個月少延遲 10 天的產品發佈。每月省下 10,000 美元/天 $\times$ 10 天 = 100,000 美元(約 300 萬台幣)。 這是訓練帶來的總收益。
排除因素 業務主管評估,同期沒有其他重大因素影響除錯效率,訓練貢獻度為 80%。 排除掉不是訓練帶來的影響。
淨收益 100,000 美元/月 $\times$ 12 個月 $\times$ 80% = 960,000 美元(年度淨收益,約 2,880 萬台幣)。 這是訓練帶來的實際財務貢獻。
最終 ROI $frac{$960,000 – $50,000}{$50,000} times 100% = 1820%$ 超驚人的回報率!證明這個訓練是超有價值的投資。

這個案例強烈證明,只要訓練跟明確的業務目標綁在一起,並且經過嚴謹的排除跟換算計算後,它帶來的回報絕對超乎你的想像。企業內訓的價值,從此不再是模糊的「潛力提升」,而是清楚的「利潤增加」。

 

第六部曲:避免掉入「ROI 陷阱」的實用建議

在追求高 ROI 的過程中,企業也要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幾個常見的評估陷阱:

陷阱一:只算「硬數據」,忽略「軟數據」

很多公司只敢算銷售額、生產量這些「硬數據」的 ROI,因為它們很容易換算成錢。但如果你的訓練目標是「提升團隊溝通能力」「建立創新思維」,這些「軟數據」才是 Level 4 的核心成果。

  • 建議: 學習把軟數據轉化成行為指標。例如,溝通能力提升(軟數據)可以轉化成「跨部門會議的決策時間縮短 20%」(硬指標)。

陷阱二:評估週期太短

行為改變和業務成果都需要時間發酵。一堂課上完一個禮拜就想看到 ROI 是不切實際的。

  • 建議: 根據訓練內容設定合理的追蹤時間:
    • 技能類(像軟體操作): 1 到 3 個月。
    • 行為類(像領導力、溝通): 3 到 6 個月。
    • 策略類(像企業文化轉型): 6 到 12 個月或更久。

陷阱三:評估系統跟公司文化脫節

如果評估工作只由人資部門自己做,業務部門不願意配合提供數據或不承認結果,那 ROI 就算出來也沒意義。

  • 建議: 評估系統一定要是跨部門的共識。在設計訓練一開始,就要讓業務主管參與進來,一起定義目標、提供基準線數據,並承諾在訓練後協助追蹤 Level 3 的行為轉變。

陷阱四:太過追求 100% 精準度

ROI 的計算中,排除掉非訓練因素的貢獻度(例如:估算訓練貢獻 60%)本身就是一種主觀判斷。太過追求科學的精準度,反而會浪費大量資源,讓評估工作推不動。

  • 建議: ROI 的價值在於「看趨勢」跟「幫助決策」,而不是「會計報表」。 只要評估方法前後一致、邏輯清楚、數據來源可靠,即使是估算出來的百分比,也足以支持管理層做出「這種訓練要不要繼續投資」的決策。

 

您的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當您讀到這裡,相信您已經對企業顧問的價值與選擇方法有了全面的認識。但在眾多顧問機構中,如何找到真正能陪伴您企業成長、具備實戰經驗且值得信賴的夥伴?

戰國策戰勝學院致力於將戰略思維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相結合,為企業老闆、管理層及行銷人員提供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全方位學習與顧問平台。

您企業轉型的戰略導師——林尚能顧問

戰國策戰勝學院的靈魂人物——林尚能顧問,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僅是一位深諳企業戰略的策略專家,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理論轉化為可執行方案的實戰導師。林顧問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理論,更需要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與創造力。

全方位顧問服務: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支援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的顧問服務涵蓋:

開啟您企業的勝利之路 現在就採取行動!

如果您正面臨企業成長的瓶頸,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 官方網站:mo.com.tw
  •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因為聘請頂尖顧問,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一項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讓戰國策戰勝學院,成為您企業邁向勝利的戰略夥伴!

 

把訓練從「花費」變成「資產」

企業內訓的成效評估,特別是 ROI 的計算,是現代企業管理中超級重要的一環。它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種思考模式的轉變——把教育訓練看作是一項有明確產出預期的商業投資。

從柯氏四級的行為轉變,到 Phillips 五級的財務量化,每一步都要求我們跳脫傳統的「有上課就是有效」的迷思,轉向「從結果回推」的策略性思考。

當你能清清楚楚地跟董事會或主管報告說:「我們在訓練上花了 $X$ 元,最後幫公司多賺了 $Y$ 元的淨收益」,你就成功地把人資部門從花錢的部門,轉變成了公司成長的策略資產

現在,是時候好好檢視一下你的訓練評估系統了。讓數字說話,讓你的每一場內部訓練,都成為公司邁向卓越的關鍵推手!

現在就動手做:

立即開始:

  1. 檢查你最近一次訓練的 Level 1 滿意度問卷。
  2. 定義這個訓練對應的 Level 4 業務指標(KPI)。
  3. 規劃一個 6 個月的追蹤計畫,開始收集 Level 3 和 Level 4 的數據。

從今天開始,讓你花的訓練投資,真正帶來可衡量的回報!

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0800-003-191或加入戰國策戰勝學院官方LINE:@1ceo 了解更多!

加入好友

    Etiam magna arcu, ullamcorper ut pulvinar et, ornare sit amet ligula. Aliquam vitae bibendum lorem. Cras id dui lectus. Pellentesque nec felis tristique urna lacinia sollicitudin ac ac ex. Maecenas mattis faucibus condimentum. Curabitur imperdiet felis at est posuere bibendum. Sed quis nulla tellus.

    ADDRESS

    63739 street lorem ipsum City, Country

    PHONE

    +12 (0) 345 678 9

    EMAIL

    info@company.com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