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Full Width

by

「老闆們,請當心!一堂價值5000萬的血淚課:如何辨識正一步步吞噬你公司的『投資禿鷹』?」

身為一名企管顧問,我看過太多在商場上發光發熱的夢想,也見證過不少令人扼腕的陷落。今天,我想和各位老闆聊一個嚴肅但至關重要的話題:當您滿懷希望地為公司引入外部資金、尋求投資或洽談併購時,請務必保持最高警覺,因為市場上確實存在著所謂的「投資禿鷹集團」。

他們往往以最友善、最誘人的姿態現身,盛讚您的公司前景無限,承諾協助募資、推動海外上市,甚至願意「馬上先投一筆資金」。然而,這一切甜言蜜語的背後,真正的目的可能不是合作共榮,而是精心策劃的掠奪——一步步套牢您的資金鏈、拖垮您的營運,最終在您最脆弱的時刻,逼您讓出控制權或以極低價格收購您的心血。

近期案例:一堂價值五千萬的血淚教訓

最近的「範時尚 (Fashion) 投資詐欺疑雲」便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創辦人 Gary Tu 原本即將與新加坡方完成一筆估值五千萬台幣的股權合併案,這能確保公司、股東與員工的未來。然而,半途殺出的「OOO資本」蕭OO,憑藉著「OO資本經驗」的虛假光環與一張畫滿大餅的藍圖,成功說服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穩定機會。

接下來的劇本,正是典型的禿鷹套路:

  1. 簽約陷阱:雙方簽下看似美好的合約,但對方要求先支付一筆上百萬的「開辦費」。
  2. 承諾跳票:收了錢後,對方承諾的盡職調查(DD)、風險報告、募資活動全無下文。
  3. 拖延戰術:創辦人基於信任,先行墊付高額專案成本,但承諾的資金卻遲遲不到位,導致公司現金流斷裂,最終跳票、信用破產。

這場騙局的代價是慘痛的。公司不僅錯失了穩健發展的機會,更陷入營運崩盤的絕境。創辦人個人不僅變賣資產、房產遭法拍,更嚴重的是,拖累了合作夥伴、傷害了最信任他的親友,那種人際關係崩壞的愧疚與痛苦,遠比金錢損失更令人心碎。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投資,是讓您變得更強大;虛假的投資,是讓您徹底失控。

如何辨識投資禿鷹集團?

如何辨識投資禿鷹集團?一份企業主的防身清單

為了避免更多創業者重蹈覆轍,我根據多年經驗,整理出這份「禿鷹集團辨識清單」。請各位老闆在接觸任何潛在投資方時,務必逐一檢視,只要看到以下特徵頻繁出現,就該亮起紅燈。

投資禿鷹集團套路 第一階段:前期接觸(甜言蜜語期)

  • 過度吹捧:一開口就盛讚您的公司「非常值得投資」,卻對關鍵的財務報表細節不聞不問。
  • 空泛承諾:主動承諾極高的投資金額,但對於具體的投資流程、時程與資金來源含糊其辭。
  • 背景不明:宣稱自己擁有「國際投資背景」或與知名基金有關,但在公開管道上查不到任何實際的投資案例或法人資料。
  • 外行裝內行:對您所處的產業並不熟悉,卻能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彷彿比您更懂市場。

投資禿鷹集團套路 第二階段:談判過程(控制權掠奪期)

  • 綁定獨家:要求您簽署「獨家投資協議」(Binding LOI),將您綁死,但資金卻遲遲不肯到位,讓您錯失其他潛在機會。
  • 資訊不對等:向您索取大量的營運核心資訊,自己卻不願提供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文件。
  • 轉嫁成本:要求您先「自掏腰包」墊付各種專案、審計、資產估值的費用。
  • 惡意拖延:不斷以「內部正在審查」、「法遵卡關」等理由拖延時間,消磨您的現金流與耐心。

投資禿鷹集團套路 第三階段:資金到位(拖延與勒索期)

  • 持續拖延匯款:這是最關鍵的警訊。用各種銀行、法遵、主管審核的藉口,一再拖延約定好的匯款時程。
  • 逼迫決策:在資金未進場的情況下,反過來逼迫您先做出裁員、減資、組織重組等重大且不可逆的決策。
  • 蠶食權力:要求您讓渡董事席次、關鍵投票權,或交出技術、專利、客戶資料等核心資產的控制權。
  • 情緒勒索:在您投入大量沉沒成本後,以「您已經沒有退路了,不跟我們走沒人會救你」的姿態進行心理施壓。

投資禿鷹集團套路 最終目的:收割階段

當您的公司現金流耗盡、瀕臨崩潰時,他們便會露出真面目:提出遠低於市場行情的收購條件、製造危機逼您就範,或直接掠奪您的核心資產。

結語:寧可慢,也不要錯

總結來說,投資禿鷹集團有三大核心特徵:拖延匯款、套取資訊、奪取控制權。只要這三招同時出現,幾乎可以斷定您遇到了掠奪者。

身為創業者,我們都渴望成功,有時會因為資金壓力而急於求成。但請千萬記住,選擇一個錯誤的夥伴,比暫時的資金短缺更具毀滅性。寧可發展得慢一點、穩一點,也絕不能掉進禿鷹精心佈置的陷阱。

願每位在路上的創業者,都能擦亮雙眼,保護好自己與畢生心血。

如果您正面臨企業成長的瓶頸,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官方網站:mo.com.tw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現在就行動!

by

企業內訓到底有沒有效?一張表教你算出培訓的「投資報酬率」(ROI)——讓你的訓練預算不再白花!

目錄

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跟你好好聊聊,怎麼從最表面的「滿意度」,一路挖到最底層的「淨利潤」,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訓 ROI衡量體系,讓你花的每一分訓練預算,都能變成公司成長的實質動力。

那堂花了大錢卻被「忘記」的教育訓練課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

某一年,公司砸了幾百萬的預算,請到業界超厲害的顧問,來辦一場為期三天的「高階主管領導力特訓班」。上課的時候,大家聽得超認真,筆記寫滿滿,課後問卷滿意度還衝到 95%。你心想:「這錢花得真值得!」

結果呢?三個月後,當你回去翻部門的業績報表時,卻發現:除了大家嘴上多了幾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專有名詞,實際的業績數字、客戶滿意度,或是團隊工作效率,好像都沒什麼起色。

那筆幾百萬的預算,到頭來究竟是「投資」,還是「浪費錢」?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很多台灣企業在推動內部訓練時,最常碰到的尷尬狀況。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常常只顧著評估員工「上課的感覺」跟「學到多少」,卻忘了去量化這個訓練對「公司賺多少錢」跟「實際業務成果」到底有沒有實質幫助。

在競爭這麼激烈的商場上,企業內訓不該只是「員工福利」「例行公事」,它一定要是一項精準的策略投資。而要衡量這筆投資有沒有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一套科學又貼近人性的企業內訓成效評估系統,特別是投資報酬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的計算。

 

ROI衡量體系 第一部曲:從「爽度」到「成績」——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深度應用

要談培訓的 ROI,我們一定要從最經典、也最實用的評估架構——柯氏四級評估模型(Kirkpatrick’s Four Levels of Evaluation)開始講起。這個模型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一步一步量化訓練帶來的影響。

級別 台灣俗稱 評估內容,到底在看什麼? 評估工具與方法,怎麼測? 衡量目標,想達到什麼?
Level 1 反應(上課感受) 員工對課程的滿意度、實用性、老師教得好不好等主觀感受。 課後問卷、即時回饋表、訪談。 確保員工覺得這個訓練環境跟內容是 OK 的、可以接受的。
Level 2 學習(學到多少) 員工的知識、技能、觀念有沒有提升。 課前/課後測驗、角色扮演、實際操作測驗。 確認知識跟技能有沒有被員工「吃」進去。
Level 3 行為(實際應用) 員工有沒有把學到的東西,真的用在日常工作中,並且產生行為上的改變。 360 度評估、主管觀察、看績效數據、審核行動計畫。 衡量知識轉化成實際行動的程度。
Level 4 成果(對公司的貢獻) 訓練對公司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最終影響。 營收有沒有增加、成本有沒有降低、客戶滿意度、生產效率、品質有沒有改善。 證明訓練對公司業務成果的實質貢獻。

實戰痛點:為什麼很多公司都只停在 Level 1?

很多台灣企業的教育訓練評估,常常在 Level 1(滿意度)就直接結束了。這就像一個餐廳主廚只問客人「這道菜好不好吃?」,卻從來不追蹤客人是不是因為吃了這道菜而更健康、更有活力。

Level 1 雖然很重要,但它只能證明這個訓練「很受歡迎」,而不是「真的有效」。 真正的挑戰和價值,其實是在 Level 3 和 Level 4 的追蹤與量化。

案例故事:從「上課很爽」迷思中覺醒的王老闆

王老闆是一家中型傳產製造業的老闆。過去五年,他每年都花好幾百萬請人來做業務訓練,但業績數字就是卡在那邊,動不了。他發現,雖然業務員每次都說「課程超讚」,但一回到辦公室,那些老舊的習慣又全部跑回來了。

後來,他調整了評估策略:

  1. Level 2 加強: 課程結束後,要求業務員一定要通過模擬實戰演練,證明他們確實掌握了「新的銷售問話技巧」。
  2. Level 3 追蹤: 訓練後三個月,主管必須每週審核業務員的「客戶拜訪紀錄」,追蹤他們使用新技巧的頻率(這就是行為改變)。
  3. Level 4 連結: 把使用新技巧的業務員群組,跟沒受訓的群組拿來比較業績,最終發現新技巧群組的平均訂單成交率提升了 15%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效評估的價值,不是在證明訓練「有辦成功」,而是在證明訓練「帶來了可以持續的行為改變跟實質業務成果」。

 

ROI衡量體系 第二部曲:培訓 ROI 的終極密碼——Phillips 五級模型與計算公式

當柯氏四級模型走到 Level 4(成果)時,我們已經證明了訓練對業務是有幫助的。但老闆們最想知道的,是那個最現實的數字: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Jack Phillips 在柯氏模型的基礎上,多加了第 5 級——ROI,從而形成了更完整的 Phillips 五級評估模型。這一級,正是把訓練從「花錢的部門」(成本中心)轉變成「賺錢的部門」(利潤中心)的關鍵。

什麼是培訓 ROI?

培訓 ROI 是衡量訓練帶來的實質淨收益訓練成本之間的比率。它回答了公司最核心的問題:「我每花一塊錢在教育訓練上,到底能幫公司多賺回多少錢?」

培訓 ROI 的計算公式:

$$ \text{ROI} = \frac{\text{培訓帶來的淨收益} – \text{培訓總成本}}{\text{培訓總成本}} \times 100\% $$

怎麼拆解公式裡的兩大要素?

1. 培訓總成本(Training Costs)

這部分相對容易算,但很多公司常常忘記算到一些隱藏成本

成本類別 包含哪些項目? 備註
直接成本 講師費、教材費、租場地費、設備費、餐費。 要包含所有外包費用跟公司內部資源的耗用。
間接成本 訓練管理人員的薪水、行政支援費用、訓練前的需求分析跟課程設計費用。 這些是為了讓訓練順利進行,公司內部一定要花的錢。
機會成本 員工在訓練期間沒辦法做原本的工作,公司因此損失的潛在產值。 這是最常被忽略,但影響最大的成本,一定要算進去。

2. 培訓帶來的淨收益(Net Training Benefits)

這一步最難,但也是最關鍵的。我們需要把 Level 4 的「成果」換算成錢(貨幣化),並且把不是訓練帶來的影響「排除」掉。

  1. 成果換算成錢(Monetizing Results):

把 Level 4 的成果(像是效率提高、出錯率降低、客戶留下來的比例增加)轉化成具體的金額。

  • 範例一:效率變好
    • 訓練後,客服人員平均處理時間(AHT)少了一分鐘。
    • 每位客服人員的時薪是 $X$ 元。
    • 每個月總共處理 $Y$ 次服務。
    • 每月收益 = $Y$ 次 $\times$ 1 分鐘(省下來的時間) $\times$ ($X$ 元 / 60 分鐘)
  • 範例二:品質改善
    • 訓練讓生產線的出錯率從 5% 降到 3%。
    • 每減少 1% 出錯率,可以省下 $Z$ 元的重做或報廢成本。
    • 每月收益 = 2% $\times$ $Z$ 元
  1. 排除非訓練因素(Isolating the Training Effect):

這是確保 ROI 準確的核心步驟。業績增加可能是因為市場景氣變好、公司出了新產品、或是競爭對手出包,不完全是教育訓練的功勞。常用的排除方法包括:

  1. 對照組/實驗組比較: 讓一組員工去受訓(實驗組),另一組條件差不多的員工不要受訓(對照組),比較兩組的績效差異。
  2. 趨勢線分析: 比較訓練前後的績效數據走勢,並把非訓練因素(像是季節性波動)的影響排除掉。
  3. 主管/員工自己估算: 讓員工和他們的主管一起估算「訓練對績效改善的貢獻度百分比」。例如,主管認為業績增加了 20%,其中有 60% 是因為這次訓練。

最終的淨收益 = 總換算成錢的收益 $\times$ 訓練貢獻度百分比

 

ROI衡量體系 第三部曲:實戰手冊——建立一套可以持續運作的 ROI 評估流程

ROI 不是只算一次就算了,它是一個持續優化、不斷進步的管理流程。成功的企業會把評估工作融入到訓練的前、中、後三個階段。

階段一:訓練前(Before Training)——從一開始就鎖定 ROI

  1. 搞清楚公司的痛點在哪裡:

訓練絕對不能為了辦課而辦課。一定要從公司的戰略目標業務痛點出發。

  • 錯誤做法: 「我們需要一堂領導力課程。」
  • 正確做法: 「我們中階主管離職率高達 20%,而且團隊生產力比業界低 15%。訓練目標是把離職率降到 10%,並提升生產力 5%。」
  1. 建立基準線(Baseline):

在訓練開始前,一定要先收集 Level 3 和 Level 4 的現有數據,當作之後比較的依據。

  • 舉例: 訓練前,平均客戶客訴率是 1.2%,平均銷售週期是 45 天。
  1. 事先設定好評估標準跟目標:

要跟業務部門主管一起確認:

  • 訓練後預計要達成的 Level 4 成果指標(例如:客訴率降到 0.8%)。
  • 達成這個指標的時間點(例如:訓練後六個月)。
  • 訓練貢獻度的預期百分比。

階段二:訓練中(During Training)——確保學到的東西能用出來

  1. 實戰導向的課程設計(Level 2):

課程內容一定要非常實用,並且設計多種 Level 2 的評估方式。例如,要求學員在課堂上直接應用學到的東西,解決一個真實的工作問題,而不是只聽理論。

  1. 制定跟審核行動計畫:

在課程快結束前,要求每個學員寫出詳細的「行動計畫」,清楚寫下:

  • 我想要改變的行為是什麼?
  • 我打算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 我預計達成什麼 Level 3/4 的目標?

階段三:訓練後(After Training)——持續追蹤跟排除效益

  1. Level 3 行為追蹤:

訓練結束後 1 到 3 個月是行為轉變的黃金期。主管一定要扮演教練的角色,定期跟學員一對一檢視行動計畫的執行進度。

  • 工具: 建立一個簡單的線上追蹤表格,讓主管每兩週回報學員使用新行為的頻率跟熟練度。
  1. Level 4 成果數據收集:

在預定的時間點(例如訓練後 6 個月),收集 Level 4 的業務數據,並拿來跟基準線比較。

  1. 排除因素跟計算 ROI:

運用前面提到的「對照組比較」「主管/員工估算」等方法,排除掉訓練以外的貢獻度,然後套用公式計算出最終的 ROI。

 

ROI衡量體系 第四部曲:非財務收益——ROI 計算的「軟性」價值

不是所有訓練成果都能直接換算成白花花的鈔票。有些價值雖然很難直接量化,但對公司長遠發展來說超級重要,我們稱之為非財務收益(Intangible Benefits),也就是「軟性價值」。

忽略這些「軟性」價值,會低估訓練對公司的整體回報。

非財務收益類別 具體表現,到底好在哪? 怎麼間接衡量?
員工向心力/滿意度 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工作熱情、主動性提高。 員工向心力調查分數、自願加班時數(非強迫)、內部推薦成功率。
企業文化/品牌形象 團隊合作更順暢、溝通效率更高、對外形象更專業。 內部衝突報告數量、跨部門專案成功率、外部媒體報導的正面評價。
人才留任率 核心人才離職率降低。 離職率數據、資深員工待在公司的年限。
創新能力 員工提出新點子、新流程、新產品的頻率。 內部創新提案數量、新產品/服務上市的速度。

專業建議: 雖然這些東西不能直接放進 ROI 公式裡算,但我們應該把它們當作「額外加分」「策略回報」單獨呈現給決策者。例如:「這次訓練的財務 ROI 是 150%,同時,我們的員工向心力分數也提升了 8 點。」

 

ROI衡量體系 第五部曲:真實案例拆解——一家科技公司的 ROI 翻身記

一家成長飛快的軟體公司「創新科技」,因為業務擴張太快,新來的工程師寫程式碼的出錯率一直很高,導致產品一直延後發佈。

痛點與目標:

  • 痛點: 新進工程師的程式碼錯誤率高達 8%,平均每延遲一天發佈,公司就損失 10,000 美元(約 30 萬台幣)。
  • 訓練目標: 透過為期一個月的「高效率除錯與程式碼審查」內部訓練,把新進工程師的錯誤率降到 3%。

ROI 評估過程:

評估項目 數據與結果 備註
訓練總成本 50,000 美元(約 150 萬台幣) 包含講師費、教材費、員工沒上班去上課的機會成本。
Level 2 學習 課後測驗平均分數從 65 分進步到 92 分。 證明知識有被吸收。
Level 3 行為 訓練後 3 個月,主管觀察到工程師在程式碼審查中,主動發現錯誤的次數增加了 70%。 證明行為真的有改變。
Level 4 成果 新進工程師的程式碼錯誤率從 8% 降到 3%。 達到當初設定的業務目標。
成果換算成錢 錯誤率降低 5% 等於每個月少延遲 10 天的產品發佈。每月省下 10,000 美元/天 $\times$ 10 天 = 100,000 美元(約 300 萬台幣)。 這是訓練帶來的總收益。
排除因素 業務主管評估,同期沒有其他重大因素影響除錯效率,訓練貢獻度為 80%。 排除掉不是訓練帶來的影響。
淨收益 100,000 美元/月 $\times$ 12 個月 $\times$ 80% = 960,000 美元(年度淨收益,約 2,880 萬台幣)。 這是訓練帶來的實際財務貢獻。
最終 ROI $frac{$960,000 – $50,000}{$50,000} times 100% = 1820%$ 超驚人的回報率!證明這個訓練是超有價值的投資。

這個案例強烈證明,只要訓練跟明確的業務目標綁在一起,並且經過嚴謹的排除跟換算計算後,它帶來的回報絕對超乎你的想像。企業內訓的價值,從此不再是模糊的「潛力提升」,而是清楚的「利潤增加」。

 

第六部曲:避免掉入「ROI 陷阱」的實用建議

在追求高 ROI 的過程中,企業也要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幾個常見的評估陷阱:

陷阱一:只算「硬數據」,忽略「軟數據」

很多公司只敢算銷售額、生產量這些「硬數據」的 ROI,因為它們很容易換算成錢。但如果你的訓練目標是「提升團隊溝通能力」「建立創新思維」,這些「軟數據」才是 Level 4 的核心成果。

  • 建議: 學習把軟數據轉化成行為指標。例如,溝通能力提升(軟數據)可以轉化成「跨部門會議的決策時間縮短 20%」(硬指標)。

陷阱二:評估週期太短

行為改變和業務成果都需要時間發酵。一堂課上完一個禮拜就想看到 ROI 是不切實際的。

  • 建議: 根據訓練內容設定合理的追蹤時間:
    • 技能類(像軟體操作): 1 到 3 個月。
    • 行為類(像領導力、溝通): 3 到 6 個月。
    • 策略類(像企業文化轉型): 6 到 12 個月或更久。

陷阱三:評估系統跟公司文化脫節

如果評估工作只由人資部門自己做,業務部門不願意配合提供數據或不承認結果,那 ROI 就算出來也沒意義。

  • 建議: 評估系統一定要是跨部門的共識。在設計訓練一開始,就要讓業務主管參與進來,一起定義目標、提供基準線數據,並承諾在訓練後協助追蹤 Level 3 的行為轉變。

陷阱四:太過追求 100% 精準度

ROI 的計算中,排除掉非訓練因素的貢獻度(例如:估算訓練貢獻 60%)本身就是一種主觀判斷。太過追求科學的精準度,反而會浪費大量資源,讓評估工作推不動。

  • 建議: ROI 的價值在於「看趨勢」跟「幫助決策」,而不是「會計報表」。 只要評估方法前後一致、邏輯清楚、數據來源可靠,即使是估算出來的百分比,也足以支持管理層做出「這種訓練要不要繼續投資」的決策。

 

您的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當您讀到這裡,相信您已經對企業顧問的價值與選擇方法有了全面的認識。但在眾多顧問機構中,如何找到真正能陪伴您企業成長、具備實戰經驗且值得信賴的夥伴?

戰國策戰勝學院致力於將戰略思維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相結合,為企業老闆、管理層及行銷人員提供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全方位學習與顧問平台。

您企業轉型的戰略導師——林尚能顧問

戰國策戰勝學院的靈魂人物——林尚能顧問,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僅是一位深諳企業戰略的策略專家,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理論轉化為可執行方案的實戰導師。林顧問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理論,更需要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與創造力。

全方位顧問服務: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支援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的顧問服務涵蓋:

開啟您企業的勝利之路 現在就採取行動!

如果您正面臨企業成長的瓶頸,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 官方網站:mo.com.tw
  •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因為聘請頂尖顧問,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一項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讓戰國策戰勝學院,成為您企業邁向勝利的戰略夥伴!

 

把訓練從「花費」變成「資產」

企業內訓的成效評估,特別是 ROI 的計算,是現代企業管理中超級重要的一環。它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種思考模式的轉變——把教育訓練看作是一項有明確產出預期的商業投資。

從柯氏四級的行為轉變,到 Phillips 五級的財務量化,每一步都要求我們跳脫傳統的「有上課就是有效」的迷思,轉向「從結果回推」的策略性思考。

當你能清清楚楚地跟董事會或主管報告說:「我們在訓練上花了 $X$ 元,最後幫公司多賺了 $Y$ 元的淨收益」,你就成功地把人資部門從花錢的部門,轉變成了公司成長的策略資產

現在,是時候好好檢視一下你的訓練評估系統了。讓數字說話,讓你的每一場內部訓練,都成為公司邁向卓越的關鍵推手!

現在就動手做:

立即開始:

  1. 檢查你最近一次訓練的 Level 1 滿意度問卷。
  2. 定義這個訓練對應的 Level 4 業務指標(KPI)。
  3. 規劃一個 6 個月的追蹤計畫,開始收集 Level 3 和 Level 4 的數據。

從今天開始,讓你花的訓練投資,真正帶來可衡量的回報!

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0800-003-191或加入戰國策戰勝學院官方LINE:@1ceo 了解更多!

加入好友

by

領導力培訓課程設計:從頭到尾的「實戰」攻略——別再上那些聽起來很厲害,但回去根本用不到的課!

目錄

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幫你解決這個「痛點」的。我們要帶你跳脫傳統的框架,從找出問題、設定目標、規劃內容、教學方法到驗收成果,一步一步拆解,教你怎麼設計出一套真正能讓主管們「學了馬上用、用了就有感」的實戰型領導力培訓課程

為什麼你的主管培訓課,總是「聽課很嗨,下課就茫」?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公司砸了大錢,請來那種在業界很有名的「大咖」講師,課程內容講得超有深度,從「轉型領導」一路聊到「策略思考」。上課時,主管們筆記抄得密密麻麻,討論也超熱烈。結果呢? 課結束不到一個月,大家又回到老樣子。那些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抓也抓不住,更別說真的拿來處理每天的管理問題了。

這真的不能怪你,也不能怪主管們不夠努力。問題的根本,通常都出在「課程設計」的第一步。

我們太容易掉進一個迷思:以為只要把最新的管理知識「塞」進學員的腦袋,他們就會自動變成超強的領導者。但領導力這件事,絕對不是「聽」課就能學會的,它需要的是一套不斷「實作」出來的肌肉記憶

 

第一部曲:設計前的「把脈」——精準找出問題點(TNA,訓練需求分析)

設計課程就像醫生看診,不能一開始就亂開藥,一定要先做精準的診斷。很多培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訓練需求分析」(Training Needs Analysis, TNA)做得太過表面,根本沒抓到重點。

1. 別再問「想學什麼」,要問「想解決什麼業務問題」

傳統的TNA問卷,常常問:「你對哪些領導力主題有興趣?」結果收回來一堆像「怎麼帶出高績效團隊」、「跨部門溝通技巧」這種很籠統的答案。

真正厲害的TNA,要從公司的「業務目標」開始找線索。

舉個台灣科技業常見的例子:某間公司發現產品開發時間拖太久,跨部門合作效率很差。

  • NG的TNA結果: 主管們需要「更會溝通」。
  • 正確的TNA結果: 產品經理在跟工程師討論需求時,沒辦法把「業務目標」清楚地「轉化成技術語言」,導致需求一直改來改去,浪費時間。

看出來了嗎?後面這個答案,直接點出了具體的行為落差,這才是我們設計課程時要瞄準的靶心

TNA層次 關注的重點 怎麼問才到位? 課程要往哪個方向設計?
公司層面 企業的長遠目標和挑戰 未來三年,公司想要成長,最大的「絆腳石」是什麼? 策略規劃、變革管理(處理組織轉型)
工作層面 職位上一定要會的關鍵能力 一個超強的部門主管,在每天的工作中「到底做了哪些事」? 績效面談、處理衝突、教練式領導
個人層面 學員目前的能力和不足 透過360度回饋或考績,發現學員最常被「客訴」的行為是什麼? 溝通風格調整、情緒管理(EQ)

2. 實戰工具:360度回饋和「關鍵時刻訪談法」

除了看數據,更要走進現場,聽聽真實的聲音。

  • 360度回饋: 讓學員的老闆、同事、下屬都來給意見,才能找出他自己沒發現的盲點
  • 關鍵事件訪談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CIT): 找來那些表現超好和表現普通的主管,請他們描述在某些「關鍵時刻」是怎麼處理問題的。例如:「當團隊成員不認同你的決定時,你是怎麼回應的?」從他們實際的處理方式中,歸納出成功的領導模式,這就是課程內容最寶貴的**「乾貨」**。

 

第二部曲:目標的「白話翻譯」——從知道到做到的行為轉變

TNA做完了,接下來就是設定目標。一個好的培訓目標,一定要是可以被量化、可以被觀察到的「行為改變」,而不是那種很空泛的「提升意識」。

1. 運用「布魯姆分類學」:從理解到實際應用

課程目標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規劃:

  1. 認知(知道): 學員「知道」什麼。
    • 目標範例: 學員能講出三種常見的激勵員工方法。
  2. 技能(會做): 學員「能做」什麼。
    • 目標範例: 學員能用「STAR原則」(情境、任務、行動、結果)在績效面談時給出具體的回饋。
  3. 態度/行為(願意做): 學員「願意做」什麼,以及在工作上的實際表現。
    • 目標範例: 課程結束後三個月內,學員在每週的「一對一會議」中,會主動花至少15分鐘來進行教練式對話(就是用提問引導下屬自己找到答案)。

最最關鍵的就是第三層:行為目標。 如果你的課程設計,沒辦法讓學員的行為產生變化,那它就只是一場知識分享會而已。

2. 行為目標的「SMART原則」檢查表

設定行為目標時,一定要用SMART原則來檢視:

原則 說明 範例(以「授權」為主題)
Specific (夠具體) 目標要很明確,不要用模糊的詞。 不行: 提升授權能力。 可以: 學習授權的五個步驟,並能清楚說明每個步驟的重點。
Measurable (可衡量) 要能被量化或被觀察到。 不行: 讓團隊更獨立。 可以: 授權後,下屬主動回報進度或提出解決方案的頻率要提升20%。
Achievable (可達成) 目標要在學員的能力範圍內,不要太不切實際。 可以: 授權一項中等複雜度、過去自己常做的任務。
Relevant (有關係) 目標一定要跟TNA的結果和公司的業務需求高度相關。 可以: 降低主管花在處理「重複性小事」上的時間。
Time-bound (有期限) 一定要設定一個完成的「死線」。 可以: 在課程結束後一個月內,成功把三項日常任務交給團隊成員處理。

第三部曲:內容的「接地氣」——從教室到戰場的實用連結

設計課程內容,最怕的就是**「照著書本唸」。領導力課程的精髓,在於情境模擬高強度的實際演練**。

1. 課程架構:把70-20-10法則的精神放進來

雖然70-20-10法則說的是學習的來源比例(70%靠實戰經驗、20%靠跟人互動學習、10%靠正式上課),但我們可以把這個精神融入到單一課程的設計中:

  • 10% 理論基礎: 簡單、精準地介紹核心概念和工具(像是:情境領導、GROW教練模型)。重點是**「夠用就好,不要講太多」**。
  • 20% 案例討論與反思: 用公司真實發生過的案例(或稍微改編一下),讓學員分組討論、角色扮演。重點是讓他們想通**「為什麼當初會這樣做,結果如何?」**
  • 70% 實戰演練與行動學習: 這才是課程的重頭戲! 讓學員帶著自己**「正在面對的真實工作難題」**來上課,然後在課堂上運用剛學到的工具,現場設計出解決方案。

2. 實戰教學法:讓學習「有感覺」才不會忘

  1.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

這是一個超強大的方法。把學員分組,每組都帶一個公司目前面臨的真實、複雜、沒有標準答案的業務難題(例如:怎麼讓新產品的市佔率衝高)。在教練的引導下,學員用領導力工具來分析、討論,最後提出解決方案。這不只訓練了領導力,還順便幫公司解決了問題,一舉兩得。

  1. 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

設計一些高壓、高衝突的模擬情境。例如:

  • 「你必須要資遣一位資深員工,他對公司貢獻很大,但能力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 「你的兩個核心部門主管在會議上吵起來了,你這個老闆要怎麼介入處理?」

讓學員在模擬情境中去嘗試、去犯錯、去感受壓力,然後馬上得到回饋。這比講師在台上講一百遍理論都還有用。

  1. 遊戲化(Gamification):

把複雜的領導決策過程,設計成商業模擬遊戲沙盤推演。例如,讓學員分組經營一家虛擬公司,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壓力下,做出各種策略決定。遊戲的結果會直接告訴他們決策的好壞,讓學員從失敗中學習,印象超深刻

 

第四部曲:課後的「緊迫盯人」——確保學到的東西真的用得上

再好的課程,如果沒有課後追蹤,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學習移轉(Transfer of Learning,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帶回工作上用)是領導力培訓的最後一哩路,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環節。

1. 「課後合約」跟「行動計畫」

在課程快結束時,一定要請學員寫一份**「行動學習合約」,清楚承諾他們會在接下來的30天、60天內,把課堂上學到的哪三個工具或行為**,應用到哪些具體的工作情境中。

  • 範例:
    • 學到的東西: GROW教練模型
    • 具體行動: 下週二跟小李開一對一會議時,要用GROW模型來引導他,讓他自己找到解決客戶抱怨的方法。
    • 怎麼衡量: 小李能不能自己提出至少兩種解決方案。

2. 找「學習夥伴」和「教練」來幫忙

  • 學習夥伴(Buddy System): 讓學員兩人一組,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定期聊聊彼此在實踐時遇到的困難。
  • 內部教練(Internal Coaching): 訓練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變成內部教練,定期跟學員進行一對一的教練對話,幫他們克服應用時的障礙。有教練在,可以確保學員在遇到挫折時不會輕易放棄。

3. 追蹤與衡量:怎麼算出「投資報酬率」(ROI)?

怎麼證明這個培訓真的有效?我們一定要把培訓的目標跟公司的業務成果連結起來。

柯克派翠克(Kirkpatrick)的四級評估模型是個很實用的架構:

級別 評估內容 怎麼評估? 跟業務的關係
第一級:反應 學員對課程的滿意度 課後問卷(問氣氛、講師、教材) 只能看出參與度,跟實際成效沒什麼關係
第二級:學習 學員知識、技能有沒有進步 課前/課後測驗、課堂演練的成績 衡量知識有沒有學會
第三級:行為 學員在工作上的行為有沒有改變 360度回饋、老闆觀察、行動計畫的完成度 最重要! 看學到的東西有沒有「轉移」到工作上
第四級:結果 對公司業務成果的影響 績效指標(例如:員工離職率、專案完成的速度、客戶滿意度分數) 衡量培訓的投資報酬率(ROI)

案例分享:某傳產公司的「授權」培訓

一家台灣的傳統製造業,中階主管普遍有個習慣叫「事必躬親」(什麼事都要自己來),結果效率超低。我們就幫他們設計了一套以「高效授權」為核心的培訓課。

  • TNA階段發現: 主管們花超過四成的時間在檢查下屬的基礎報告
  • 目標設定: 課程結束後兩個月內,主管要把至少兩項「檢查」工作,轉變成「定期報告」工作,這樣就能多出至少10%的個人時間。
  • 課程設計: 用沙盤推演的方式,模擬資源有限、時間超趕的專案,讓主管們在壓力下不得不學會授權和信任別人。
  • 課後追蹤(第三級): 透過管理系統的紀錄,追蹤主管們在系統上「審核」跟「報告」的任務數量有沒有變化。
  • 結果(第四級): 兩個月後,主管們平均多出了12%的時間,可以把精力放在策略規劃上。部門的創新提案數量也增加了15%。

這就是一個從理論到實戰,從行為改變到公司賺錢的完整流程

 

第五部曲:課程設計的「人味」——讓學習像追劇一樣有趣

如果你的課程內容像教科書一樣無聊又枯燥,再好的理論也進不了學員的心。人性化的設計,才是讓領導力培訓成功的軟實力

1. 說故事(Storytelling)的魔力

人天生就愛聽故事。在課程中,講師不應該只是個知識的傳播者,而應該是故事的引導者

  • 用故事開場: 每個單元都從一個真實的領導挑戰故事開始講起。
  • 案例就是故事: 把複雜的商業案例,變成有主角、有衝突、有解決辦法的短篇故事。例如,不要只說「某公司因為決策慢所以倒了」,而是說「當產品經理小陳面對市場變化快得像在坐雲霄飛車時,他是怎麼在一個晚上,說服那個超固執的總經理老王做出關鍵轉向的?」
  • 講師分享親身經歷: 講師可以分享自己以前犯過的領導力錯誤,以及是怎麼從中學到教訓的。這種「坦誠的領導力」更能拉近跟學員的距離,讓大家覺得講師是自己人

2. 融入「反思」跟「內心戲」的環節

領導力培訓不只是往外看(學工具、看案例),更要往內看(看自己、看盲點)。

  • 反思日記: 在課程中留點時間,讓學員寫下:「我今天學到的東西,跟我過去的管理方式有哪些地方是衝突的?」
  • 價值觀釐清: 討論「你覺得一個超棒的領導者,應該具備哪些核心價值觀?」然後讓學員自己評估,他每天的行為跟這些價值觀有沒有一致。這種內心戲的探討,是從「管人」邁向「領導」的關鍵一步

3. 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潮流

現在的主管們時間都很寶貴,混合式學習(就是線上線下混著學)是未來的趨勢:

  • 課前: 透過線上微課(Micro-learning,就是那種很短的學習影片)或閱讀資料,讓學員先掌握基礎知識(10%理論)。
  • 課中: 集中時間進行高強度的互動、演練、教練(70%實戰)。
  • 課後: 透過線上討論區、追蹤系統、虛擬教練的對話,持續鞏固學習成果(20%互動)。

這樣不只讓時間運用更有效率,也讓培訓的影響力從單一的教室,延伸到學員的整個工作週期

 

第六部曲:從設計到上課——優秀講師的「控場魅力」

就算課程設計得再完美,上課的呈現(Delivery)環節也超級重要。一個優秀的領導力培訓講師,必須是個引導者(Facilitator),而不是一個只會倒知識的老師(Lecturer)

1. 講師的「引導式提問」神技巧

在實戰演練中,講師的提問答案更重要。

  • 從「What」到「How」: 不要問「你學到了什麼?」,而是問「你打算怎麼把這個工具用在你下週的工作上?」
  • 從「對錯」到「反思」: 不要直接糾正學員在角色扮演中的錯誤,而是問「如果你是你的下屬,聽到你剛才的回應,你心裡會有什麼感覺?」「下次遇到一樣的狀況,你覺得可以試試看哪種不同的做法?」

2. 創造一個「安心的學習空間」

領導力培訓常常會觸碰到個人的行為和盲點,學員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能坦誠分享,並勇於嘗試犯錯。

  • 保密條款: 強調在課堂上分享的案例和個人想法,只能在課堂內討論,不能帶出去亂講。
  • 鼓勵犯錯: 讓學員知道,在課堂上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這比在真實工作上犯錯的成本低太多了。

 

您的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當您讀到這裡,相信您已經對領導力培訓課程設計的價值與選擇方法有了全面的認識。但在眾多顧問機構中,如何找到真正能陪伴您企業成長、具備實戰經驗且值得信賴的夥伴?

戰國策戰勝學院致力於將戰略思維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相結合,為企業老闆、管理層及行銷人員提供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全方位學習與顧問平台。

您企業轉型的戰略導師——林尚能顧問

戰國策戰勝學院的靈魂人物——林尚能顧問,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僅是一位深諳企業戰略的策略專家,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理論轉化為可執行方案的實戰導師。林顧問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理論,更需要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與創造力。

全方位顧問服務: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支援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的顧問服務涵蓋:

  • 企業經營策略規劃:協助企業制定清晰的發展願景與可執行的戰略路徑
  • 網路行銷與數位轉型:從網站架設、電子商務到SEO優化,全方位數位行銷解決方案
  • 企業內訓與人才培育:客製化的企管課程與培訓計畫,提升團隊整體戰力
  • AI應用導入:協助企業善用AI工具提升決策品質與營運效率
  • 品牌重塑與行銷策略:打造具差異化的品牌定位與高效的行銷方案

開啟您企業的勝利之路 現在就採取行動!

如果您正面臨企業成長的瓶頸,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 官方網站:mo.com.tw
  •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因為聘請頂尖顧問,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一項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讓戰國策戰勝學院,成為您企業邁向勝利的戰略夥伴!

 

領導力培訓,就是一場永遠不會停的「實戰演習」

領導力培訓的設計,從來就不是那種做一次就結束的任務,而是一場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優化的「實戰演習」。

一個厲害的課程設計師,不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行為改變的建築師。他們懂得把那些聽起來很厲害的理論,翻譯成超接地氣的實戰語言;他們懂得把那些無聊的知識點,變成像追劇一樣有趣的故事高強度的演練情境

請你記住,你的目標不是設計出一份**「看起來很棒」的課程大綱**,而是要設計出一套能讓主管們**「一離開教室,馬上就能做出不一樣行為」**的系統。

當你的主管們不再只是「知道」怎麼領導,而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對」正確的領導行為時,你的公司就已經走在勝利的路上了。現在,就從這份攻略開始,動手設計你公司下一場真正有用的領導力培訓課吧!

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0800-003-191或加入戰國策戰勝學院官方LINE:@1ceo 了解更多!

加入好友

by

企業數位轉型培訓:AI時代的組織學習策略,從「等著被取代」到「駕馭AI」的關鍵轉變

目錄

AI時代的企業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心態、能力跟公司文化的徹底大翻修。企業培訓,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員工福利,而是決定公司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超級戰略核心。

那場「AI焦慮」的會議

2024年的初夏,在一家老牌的台灣傳產龍頭企業會議室裡,氣氛凝重到簡直像要結冰一樣。

「我們的人事成本實在太高了啦,生產效率又一直卡在那邊沒進步。你們知道嗎?隔壁那間新創公司,用AI工具把研發時間硬生生縮短了三成!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大家都在問,我們到底該怎麼辦?」董事長老王,這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語氣裡充滿了焦慮與不安。他知道,再不動作,公司就要被時代淘汰了。

在座的幾位高階主管你看我、我看你,臉色都不太好看。他們心裡很清楚,數位轉型這件事,早就不是「要不要做」的選擇題,而是關係到「公司能不能活下來」的生存問題。不過,真正的難題並不是砸了多少錢買新軟體、導入了多少新系統,而是在於——

「我們花大錢買了最新的ERP系統,結果員工還是習慣用舊舊的Excel表格在跑流程。」

「我們一直說要數據決策(就是靠數據來做判斷,不是靠感覺),但基層主管連怎麼看懂報表都霧煞煞。」

「最糟糕的是,大家普遍覺得AI是IT部門的事情,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都在那邊等著看自己會不會被AI取代。」

這場會議,直接點出了很多台灣企業在面對AI浪潮時,最核心的痛點:技術上的落差,說到底就是人才跟組織學習上的落差。

 

企業數位轉型培訓 第一部曲:AI時代,企業培訓的「舊地圖」為什麼會失靈?

以前我們做企業培訓,習慣用一套「舊地圖」來帶路。但這張舊地圖有三個超級致命的缺點,讓它在AI時代完全派不上用場。

1. 知識的「保鮮期」極短:從「學一次用十年」變成「學一次用一年」

在我們爸媽那個年代,學會一個技能可能可以讓你安穩工作十年,甚至做到退休。但現在,AI技術的進步速度快到像在搭摩爾定律的高速列車,新工具、新模型、新應用一直不斷地冒出來。

  • 舊模式: 集中式的、一次性的「大補帖」課程,老師在台上講授標準化的知識,員工聽完就算了。
  • 新挑戰: 員工剛學會一套軟體操作,可能三個月後就被更厲害的AI工具給取代了。知識的「保鮮期」從以前的十年,硬生生縮短到了一年,甚至更短。
  • 結果: 培訓部門永遠在追新的技術,員工永遠在抱怨學到的東西不實用、跟不上時代。

2. 學習的「被動性」與「無感性」:員工不是海綿,不能一直灌

傳統的培訓方式,通常都是從上到下的「硬塞」模式。老闆或主管決定要學什麼,員工只能被動地坐在教室裡聽課。

  • 舊模式: 為了完成KPI(績效指標)才辦的課程,跟員工每天的工作和遇到的問題完全脫節。
  • 新挑戰: 員工對「數位轉型」這個聽起來很厲害但很空泛的概念感到麻木,不明白AI跟自己的職位到底有什麼關係,自然就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
  • 結果: 培訓效果很難具體評估,員工參與度低落,培訓預算最後變成只是「花錢買個心安」。

3. 轉型的「孤島效應」:培訓跟實戰完全脫節

很多公司的培訓部門都像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孤島」,跟實際的業務流程、數位化專案完全分開。

  • 舊模式: 理論課講理論,實戰課講案例,但沒人把這兩件事情連結起來。
  • 新挑戰: 員工在課堂上學會了數據分析(就是從一堆資料裡找出有用的資訊),但回到工作崗位卻找不到資料來源,或是根本沒有權限使用新工具。
  • 結果: 課程一結束,一切又回到原點。數位轉型的「最後一哩路」永遠都走不完。

 

企業數位轉型培訓 第二部曲:AI時代組織學習的「新地圖」——三大戰略支柱

要解決「舊地圖」的困境,公司一定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以AI為核心的組織學習策略。這套「新地圖」建立在三個超級重要的戰略支柱上:心態重塑 (Mindset Shift)能力升級 (Skill Upgrade)文化再造 (Culture Rebuilding)

戰略支柱一:心態重塑——從「工具使用者」到「AI協作者」

AI時代最關鍵的培訓,不是教員工怎麼操作工具,而是教他們怎麼思考

1. 拋棄「被取代焦慮」,擁抱「AI協作力」

公司必須讓員工搞清楚:AI不會取代人,但是會使用AI的人,將來一定會取代那些不會用AI的人。培訓的重點,就是要把AI當成一個超級聰明,但需要你指導的「同事」。

  • 培訓內容: 教大家「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的思考邏輯,提示工程白話來說,就是教你怎麼對AI下指令、問問題,讓它給你精準又深入的答案。讓員工學會怎麼向AI提出精準、有深度的問題,把AI變成自己的「超級助理」。
  • 實戰案例: 某間台灣的行銷團隊,成功將寫文案的時間從原本的4小時縮短到1小時。關鍵就在於他們學會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給AI下指令,例如:「請你扮演一位有十年經驗的資深廣告文案,針對35-45歲高收入的女性,寫一篇關於…的社群貼文。」這樣AI給出來的內容就會更到位、更人性化。

2. 建立「成長型思維」:學習是日常,不是任務

數位轉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公司需要培養員工的學習韌性(就是遇到新東西不怕、能快速適應的能力)。

  • 培訓內容: 強調「快速試錯、小步快跑」的敏捷學習觀念。鼓勵員工每天花個15分鐘,探索一個新的AI工具或應用,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 實戰框架: 導入「T型人才」培訓模式。讓員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T的垂直線)深入鑽研,同時橫向拓展對AI、數據、雲端等基礎數位知識的理解(T的水平線),讓他們成為既專精又廣博的複合型人才。

 

戰略支柱二:能力升級——建構「AI時代的職能金字塔」

AI將會接手那些重複性高、標準化的工作,所以我們人類的能力必須往上提升,專注在**「AI做不到」或是「人跟機器一起做會更有效率」**的領域。

1. 頂層能力:策略與決策能力(AI的「駕駛員」)

AI可以提供數據分析和預測結果,但最終的決策公司未來的方向還是需要人來拍板定案。

  • 培訓內容: 數據素養 (Data Literacy)(就是看懂數據、用數據說話的能力)、批判性思維(不盲從、會質疑的能力)、複雜問題解決、跨部門協作。
  • 實戰應用: 訓練高階主管和中階經理,如何把AI分析出來的結果,轉化成可以執行的商業策略,並且敢於承擔決策風險。例如,AI預測某個產品線將會開始衰退,決策者就要判斷現在是應該投入資源轉型,還是乾脆直接放棄止損。
職能層級 核心能力 AI時代的價值定位 培訓重點
頂層 策略決策、願景制定、複雜問題解決 AI的「駕駛員」,負責設定方向、看大局 數據素養、批判性思維、領導力、風險評估
中層 提示工程、人機協作、流程優化 AI的「協作夥伴」,負責提升效率、執行細節 AI工具應用、敏捷開發、跨職能溝通、專案管理
底層 基礎數位工具操作、數據輸入與整理 AI的「數據餵養者」,負責確保資料品質與安全 基礎雲端知識、資訊安全、數位工具實操、資料倫理

2. 中層能力:人機協作與流程優化(AI的「協作夥伴」)

這是公司裡大多數員工都需要具備的能力,目標是把AI無縫接軌地整合到每天的工作流程中。

  • 培訓內容: 教導如何使用特定的AI工具(像是Copilot、Midjourney、進階的數據分析工具),重點不是在於操作介面有多炫,而是在於怎麼用它來優化你的工作流程
  • 實戰框架: 導入「AI-Ready流程改造」培訓。讓員工分組畫出現在的工作流程圖,然後標註出哪些步驟可以完全交給AI處理,哪些步驟需要人跟機器一起合作,從而設計出一個更順暢、更有效率的新流程。

3. 底層能力:基礎數位素養(AI的「數據餵養者」)

確保所有員工都具備最基本的數位安全觀念和數據品質意識。

  • 培訓內容: 資訊安全、數據隱私、雲端基礎知識、數位工具的倫理使用(也就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重要性: AI的產出品質,高度依賴你餵給它的數據品質(這就是大家常說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底層員工的培訓,是確保公司數據資產乾淨、安全的關鍵第一步。

 

戰略支柱三:文化再造——打造「學習型組織」的AI加速器

最好的培訓,是讓學習變成組織的本能反應,而不是被動地被指派的任務。

1. 建立「內部知識市場」:讓專家變成老師

在AI時代,外面的顧問或講師的知識更新速度,往往比不上公司內部那些已經有實戰經驗的「AI先鋒」。

  • 實踐方法: 鼓勵內部員工分享他們在工作中,是如何應用AI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例如,舉辦「AI應用黑客松」或「每週AI分享會」,讓他們互相交流「撇步」。
  • 優勢: 這種**「由下而上」的學習模式,內容會更貼近公司的實際業務,而且能激發員工的參與感和成就感,讓他們更有能力**(這就是「賦能」的口語化說法)。

2. 導入「微學習」與「隨需學習」:用AI的方式學習

傳統那種「三天兩夜」的集中培訓,已經跟不上現代人的工作節奏了。AI時代的學習必須是零碎化、即時性、個人化的。

  • 微學習 (Microlearning): 把複雜的知識拆解成5-10分鐘的短影片、互動式小測驗或情境模擬。員工可以在通勤或午休時間,甚至上廁所的時候就完成學習。
  • 隨需學習 (Just-in-Time Learning): 建立一個可以隨時搜尋的「數位學習資料庫」,當員工在工作上遇到問題(例如:怎麼用AI分析這份財報),可以馬上找到對應的教學資源。AI工具本身也可以直接變成你的即時指導老師。

3. 實施「轉型教練制度」:從「培訓師」到「轉型教練」

培訓部門的角色必須從單純的「開課單位」轉變為「轉型教練」或「學習設計師」。

  • 教練職責: 他們不只是設計課程,更要追蹤員工在培訓後的實際應用狀況,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和回饋,確保學習成果真的能轉化為業務上的績效。
  • 量化指標: 學習成果不再只看「考試通過率」,而是看「AI工具的使用頻率」、「工作流程優化了多少」和「錯誤率下降了多少」。

 

企業數位轉型培訓 第三部曲:實戰案例分享——從理論到落地,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講再多理論,都不如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得有說服力。下面分享兩個不同產業的台灣企業,是如何成功把AI培訓融入數位轉型的故事。

案例一:金融業的「AI風險官」養成計畫

一家台灣大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是:怎麼讓那些傳統的法務和風控人員,理解並且駕馭AI可能帶來的法規遵循和倫理風險。

  • 痛點: 法務人員搞不懂AI模型的「黑箱」問題(就是不知道AI怎麼做出決策的);風控人員不知道怎麼監管AI的決策會不會有偏差或歧視。
  • 培訓策略:
    1. 情境模擬: 導入「AI決策模擬沙盒」,讓法務人員親自操作一個AI貸款審批模型,並故意輸入有問題的數據,觀察AI是不是會做出「有歧視性」的決策。
    2. 跨職能輪調: 讓法務人員到數據科學部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輪調,學一些基本的機器學習(就是讓電腦從數據中自己學習規律的技術)原理,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
    3. 設立「AI倫理委員會」: 培訓結束後,從各部門選出優秀的學員組成委員會,負責制定公司內部的AI使用規範,讓他們成為企業轉型的**「內部顧問」**。
  • 成果: 這家銀行不只成功導入了AI驅動的詐欺偵測系統,更因為內部具備了AI風險評估的專業能力,讓他們在應用新技術上比競爭對手更大膽、速度更快。

案例二:零售業的「數據驅動」店長特訓營

一家大型連鎖超商或零售集團,希望把「數據驅動決策」的觀念,徹底貫徹到每一家門市的店長身上。

  • 痛點: 店長習慣憑著「老經驗」來訂貨和排班;總部發下來的數據分析報告對他們來說太複雜,根本看不懂。
  • 培訓策略:
    1. 「數據翻譯官」培訓: 不教店長複雜的統計學,而是教他們怎麼看懂幾個最重要的指標(像是坪效、客單價、滯銷率)。重點是把數據「翻譯」成他們一聽就懂的語言:「如果滯銷率超過15%的商品,請你立刻調整陳列位置。」
    2. 遊戲化學習: 開發一款App,讓店長們進行「虛擬門市經營競賽」。他們必須根據App提供的即時數據(模擬AI分析結果)來調整進貨和促銷策略,讓學習變得有趣又有效。
    3. 師徒制: 表現特別好的店長會被選為「數據導師」,分享他們是如何利用數據來提升業績的實戰技巧,讓經驗可以傳承下去。
  • 成果: 門市的平均庫存週轉率提升了超過10%,店長們從原本的「經驗型管理者」轉變為「數據型決策者」,真正體會到數位轉型對自己工作帶來的實質幫助。

 

企業數位轉型培訓 第四部曲:行動框架——企業數位轉型培訓的「五步檢查表」

面對AI時代的挑戰,公司不能只是盲目跟風。這裡提供一個超實用的「五步檢查表」,幫助你更有系統地規劃和執行組織學習策略。

步驟一:盤點現狀 (Audit & Gap Analysis)

  • 問自己: 公司目前最急迫的數位轉型痛點是什麼?(例如:生產線效率、客戶服務品質、行銷的精準度)
  • 關鍵行動: 找出公司內部的**「數位熱區」(最需要數位能力的部門)和「能力冰點」**(最缺乏數位能力的職位)。哪些職位最容易被AI優化,需要優先培訓?
  • 產出: 一份詳細的「數位能力落差報告」。

步驟二:定義目標 (Define AI-Ready Roles)

  • 問自己: 我們的員工在轉型之後,需要具備哪些「跟AI合作」的能力?
  • 關鍵行動: 重新設計核心職位的職務說明書,把「能使用AI工具進行數據分析」、「能運用提示工程來優化工作流程」等技能,明確寫進職能要求裡。
  • 產出: 新版的「AI時代職能模型」和「人才發展的升級路徑圖」。

步驟三:設計內容 (Design Agile Learning Modules)

  • 問自己: 怎麼把複雜的AI知識,變成員工能快速吸收、馬上用得上的實用內容?
  • 關鍵行動: 採用「微學習」和「情境式學習」來設計課程。內容必須高度客製化,例如:針對「人資部門」的AI課程,重點就應該放在「AI招募工具」和「員工績效預測」;針對「研發部門」,則應該是「AI輔助程式碼生成」和「模型部署」。
  • 產出: 一系列短小精悍、跟業務緊密結合的「AI應用學習模組」。

步驟四:整合實戰 (Integrate Learning with Projects)

  • 問自己: 怎麼確保員工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能立刻應用到工作中?
  • 關鍵行動: 把培訓跟實際的數位轉型專案綁在一起。例如,讓學員組成專案小組,利用課堂上學到的AI工具,去解決一個公司真實遇到的業務問題(像是:優化某個客戶服務流程)。
  • 產出: 成功的「內部AI應用案例」和可以量化的「專案成果報告」。

步驟五:持續迭代 (Measure & Iterate Culture)

  • 問自己: 怎麼讓組織學習變成一個永遠不會停止的循環?
  • 關鍵行動: 建立學習數據追蹤機制,定期收集員工對課程的滿意度、AI工具的使用頻率、以及業務績效的改善情況。根據這些回饋,每季或每半年就更新一次培訓內容。
  • 產出: 一個具備自我修正能力的「學習型組織文化」(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環境)。

 

AI時代,培訓是企業最划算的「戰略投資」

數位轉型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技術的更新是外在推著你走的動力,而組織學習才是公司能持續跑下去的內在動能

在AI時代,企業培訓不再是花錢的成本中心,而是超級戰略投資。投資在員工的心態重塑、能力升級和文化再造,就是在為公司的未來買一份最可靠的保險。當你的員工從「等著被取代」的焦慮中解放出來,轉變成「駕馭AI」的協作者時,你的公司就已經站在了勝利的起跑線上了。

您的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當您讀到這裡,相信您已經對企業顧問的價值與選擇方法有了全面的認識。但在眾多顧問機構中,如何找到真正能陪伴您企業成長、具備實戰經驗且值得信賴的夥伴?

戰國策戰勝學院致力於將戰略思維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相結合,為企業老闆、管理層及行銷人員提供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全方位學習與顧問平台。

您企業轉型的戰略導師——林尚能顧問

戰國策戰勝學院的靈魂人物——林尚能顧問,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僅是一位深諳企業戰略的策略專家,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理論轉化為可執行方案的實戰導師。林顧問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理論,更需要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與創造力。

全方位顧問服務: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支援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的顧問服務涵蓋:

  • 企業經營策略規劃:協助企業制定清晰的發展願景與可執行的戰略路徑
  • 網路行銷與數位轉型:從網站架設、電子商務到SEO優化,全方位數位行銷解決方案
  • 企業內訓與人才培育:客製化的企管課程與培訓計畫,提升團隊整體戰力
  • AI應用導入:協助企業善用AI工具提升決策品質與營運效率
  • 品牌重塑與行銷策略:打造具差異化的品牌定位與高效的行銷方案

開啟您企業的勝利之路 現在就採取行動!

如果您正面臨企業成長的瓶頸,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 官方網站:mo.com.tw
  •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因為聘請頂尖顧問,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一項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讓戰國策戰勝學院,成為您企業邁向勝利的戰略夥伴!

別讓您的企業成為AI時代的淘汰者!

現在,請您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您的員工是否具備「跟AI合作」的思維與能力?
  2. 您的培訓是不是跟公司的數位轉型專案緊密結合?
  3. 您的公司文化是不是鼓勵大家持續、敏捷地學習?

如果您對任何一個問題感到遲疑,那麼是時候重新檢視您的組織學習策略了。

立即行動

  • 下載我們的《AI時代企業轉型培訓白皮書》,獲取更深入的行業洞察。
  • 預約林尚能顧問的30分鐘免費諮詢,為您的企業量身打造專屬的轉型培訓藍圖。

戰國策戰勝學院,不只是您的培訓夥伴,更是您數位轉型路上的戰略盟友。

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0800-003-191或加入戰國策戰勝學院官方LINE:@1ceo 了解更多!

加入好友

by

企業內訓講師如何帶領Z世代團隊?2026最新管理策略與培訓課程完整指南

目錄

「我們公司今年進了一批Z世代新人,結果三個月就走了一半…」

上個月,一位製造業的HR主管在電話裡跟我抱怨。她說公司花了很多錢請企業內訓講師來辦新人訓練,結果年輕人還是留不住。「我們到底哪裡做錯了?」她無奈地問。

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企業都遇過。根據2024年的調查,台灣職場上Z世代(1997-2012年出生)的比例已經超過30%,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但很多企業的管理方式和企業內訓課程,都還停留在「上一個世代」的思維,難怪年輕人待不住。

今天,我想從企業培訓講師的角度,跟大家聊聊:如何設計出真正適合Z世代的培訓課程?如何透過有效的內訓,讓年輕員工「願意留下來」、「學得會東西」、「做得出成績」?

為什麼傳統的企業內訓對Z世代「沒路用」?

在談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很多企業花大錢請企業內訓講師,結果對Z世代員工卻沒什麼效果?

1. 教學方式太「單向」

傳統的企業培訓,常常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講師在台上講兩個小時,學員在台下滑手機。這種方式對「習慣互動、習慣參與」的Z世代來說,根本就是災難。

我曾經觀察過一場傳統的新人訓練。講師很認真地講解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結果台下的年輕人一臉茫然,有些人甚至在打瞌睡。下課後我問他們:「剛剛講了什麼?」大部分人都回答:「不知道,聽不懂,也不知道跟我有什麼關係。」

2. 內容太「理論」

很多企業培訓講師喜歡講「大道理」、「大理論」,但Z世代最討厭的就是「聽起來很厲害,但不知道怎麼用」的東西。他們要的是「實用的技能」、「馬上能用的方法」、「看得到成果的工具」。

舉個例子,如果你要教Z世代「時間管理」,不要跟他們講「什麼是時間管理的重要性」,而是直接教他們「怎麼用手機APP管理待辦事項」、「怎麼設定番茄鐘」、「怎麼拒絕不重要的會議」。

3. 缺乏「即時回饋」

Z世代是「即時世代」,他們習慣「馬上知道結果」。但傳統的企業內訓課程,常常是「上完課就結束」,沒有任何後續追蹤或回饋機制。

這就像你玩遊戲,打完怪卻不知道有沒有升級、拿到什麼寶物,你還會想繼續玩嗎?當然不會!培訓也是一樣,如果學員「學完不知道自己進步了多少」、「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他們很快就會失去動力。

4. 忽略「個人化需求」

每個Z世代員工的背景、能力、興趣都不一樣,但很多企業的內訓都是「一套課程打天下」。這就像你去餐廳,不管你想吃什麼,老闆都只給你一樣的套餐,你會喜歡嗎?

Z世代很重視「個人化」,他們希望培訓能夠「符合自己的需求」、「配合自己的步調」、「發展自己的專長」。如果企業的企業內訓課程無法做到這一點,年輕人很快就會覺得「這個培訓跟我無關」。

企業培訓講師必學:Z世代管理的5大關鍵策略

那麼,企業內訓講師該怎麼調整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抓住」Z世代的心?以下是我這幾年來觀察和實踐的5大關鍵策略:

企業內訓策略1:從「講授」轉為「互動」

Z世代不喜歡「被動聽講」,他們喜歡「主動參與」。所以,優秀的企業培訓講師會把課程設計成「高互動」的形式。

具體做法:

  • 小組討論:每講完一個概念,就讓學員分組討論「這個概念可以怎麼用在工作上」
  • 實作演練:不要只講理論,要讓學員「實際操作」,例如教簡報技巧,就讓他們當場做一份簡報
  • 遊戲化學習:把學習變成「遊戲」,例如用「積分制」、「排行榜」、「徽章獎勵」來激發學習動機
  • 即時投票:用手機APP讓學員「即時投票」或「即時提問」,增加參與感

我曾經看過一位很厲害的企業內訓講師,他在教「溝通技巧」時,會讓學員「角色扮演」。一組扮演「主管」,一組扮演「部屬」,然後模擬「績效面談」的情境。學員玩得很開心,而且學習效果超好,因為他們「真的體驗到」溝通的困難和技巧。

企業內訓策略2:從「理論」轉為「實戰」

Z世代最討厭「紙上談兵」,他們要的是「真槍實彈」。所以,企業內訓課程要盡量「貼近實際工作情境」。

具體做法:

  • 案例教學:用「真實案例」來說明概念,而且最好是「公司內部的案例」或「同產業的案例」
  • 問題導向:不要從「理論」開始教,而是從「實際問題」開始,例如「客戶抱怨怎麼處理?」、「專案延遲怎麼辦?」
  • 工具包:提供「可以馬上用的工具」,例如「檢查表」、「範本」、「流程圖」、「APP推薦」
  • 專案式學習:讓學員「做一個真實的專案」,從頭到尾實際操作,而不只是「聽課」

舉個例子,如果你要教Z世代「專案管理」,不要從「什麼是專案管理」開始講,而是直接給他們一個「真實的小專案」,例如「規劃公司的尾牙活動」,然後教他們怎麼「定目標」、「分工」、「排時程」、「控預算」。這樣他們會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企業內訓策略3:從「一次性」轉為「持續性」

傳統的企業培訓常常是「一次性」的,上完課就結束了。但Z世代需要的是「持續的學習和成長」。

具體做法:

  • 微學習:把「一整天的課程」拆成「每週一小時」的「微課程」,讓學習變成「習慣」而不是「負擔」
  • 線上+線下混合:不要只有「實體課程」,也要提供「線上學習資源」,讓學員可以「隨時隨地」複習和學習
  • 學習社群:建立「學習社群」(例如LINE群組或Slack頻道),讓學員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問討論」
  • 定期追蹤:課程結束後,要有「定期追蹤機制」,例如「每月一次的線上聚會」或「每週的學習任務」

我認識一位很用心的企業培訓講師,他在課程結束後,會建立一個「學習群組」,每週分享一篇文章或一個小技巧,並且鼓勵學員「分享自己的實踐心得」。這樣的做法,讓學習效果可以「持續發酵」,而不是「上完課就忘光」。

企業內訓策略4:從「標準化」轉為「個人化」

Z世代很重視「個人化」,他們不喜歡「一體適用」的東西。所以,優秀的企業內訓講師會提供「個人化的學習路徑」。

具體做法:

  • 學習需求調查:課程開始前,先做「學習需求調查」,了解每個學員的「背景」、「能力」、「興趣」、「目標」
  • 分級教學:根據學員的「程度」,提供「不同難度」的學習內容,例如「初級班」、「進階班」、「高階班」
  • 選修制度:不要所有課程都「強制參加」,而是提供「必修+選修」的模式,讓學員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
  • 個人化回饋:不要只給「統一的回饋」,而是針對每個學員的「表現」,給予「個人化的建議」

例如,在領導力培訓課程中,有些學員可能已經是「基層主管」,有些可能是「未來的儲備幹部」,他們的需求完全不同。好的企業培訓講師會根據不同的需求,設計「不同的學習模組」,讓每個人都能「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企業內訓策略5:從「說教」轉為「啟發」

Z世代不喜歡「被教訓」,他們喜歡「被啟發」。所以,企業內訓講師的角色,不應該是「老師」,而應該是「教練」或「引導者」。

具體做法:

  • 提問引導:不要直接「給答案」,而是透過「提問」來引導學員「自己思考」,例如「你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怎麼解決?」
  • 分享故事:用「故事」來傳達觀念,而不是「說教」,因為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鳴」和「記住」
  • 鼓勵嘗試:允許學員「犯錯」和「嘗試」,而不是要求「一次就做對」
  • 同儕學習:鼓勵學員「互相學習」,而不是只從講師身上學習,因為「同儕的經驗」往往更有說服力

我曾經聽過一位企業培訓講師分享他的教學心得。他說:「我不會告訴學員『你應該這樣做』,而是會問他們『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為什麼?』然後讓他們自己討論、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我的角色只是『引導』和『提供資源』,而不是『給標準答案』。」

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式,特別適合Z世代,因為他們喜歡「自己探索」、「自己決定」,而不是「被告知該怎麼做」。

2025年最受Z世代歡迎的企業內訓課程主題

那麼,Z世代員工最想學什麼?根據我的觀察和調查,以下是2025年最受Z世代歡迎的企業內訓課程主題:

1. 數位工具與AI應用

Z世代是「數位原生代」,他們對「新科技」有天生的興趣和掌握能力。所以,教他們怎麼「用AI提升工作效率」、「用數位工具管理專案」、「用數據分析做決策」,他們會非常有興趣。

課程範例:

  • ChatGPT在工作上的應用
  • Excel進階技巧與數據視覺化
  • 專案管理工具(Notion、Trello、Asana)實戰
  • 社群媒體行銷技巧

2. 溝通與協作技巧

Z世代雖然很會「線上溝通」,但在「面對面溝通」和「跨部門協作」上,往往需要加強。所以,教他們「怎麼跟主管溝通」、「怎麼處理衝突」、「怎麼團隊合作」,是很實用的課程。

課程範例:

  • 職場溝通技巧
  • 跨世代溝通與協作
  • 會議引導與共識建立
  • 衝突管理與問題解決

3. 職涯發展與自我成長

Z世代很重視「個人成長」和「職涯發展」,他們不只想要「一份工作」,更想要「一個未來」。所以,幫助他們「規劃職涯」、「發展專長」、「建立個人品牌」的課程,會很受歡迎。

課程範例:

  • 職涯規劃與目標設定
  • 個人品牌經營
  • 時間管理與效率提升
  • 學習方法與知識管理

4. 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

Z世代喜歡「創新」、「挑戰」、「改變」,他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工作。所以,教他們「設計思考」、「創意發想」、「問題分析」,可以激發他們的潛能。

課程範例:

  • 設計思考工作坊
  • 創新思維訓練
  • 問題分析與解決
  • 敏捷思維與快速迭代

5. 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

Z世代是「心理健康意識」很高的一代,他們很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情緒管理」、「壓力調適」。所以,這類課程不只「實用」,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公司關心我」。

課程範例:

  • 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
  • 正念與冥想練習
  • 工作與生活平衡
  • 心理韌性培養

如何選擇適合Z世代的企業培訓講師?

課程主題很重要,但「誰來教」更重要。一個好的企業內訓講師,可以讓課程「起死回生」;一個不適合的講師,再好的課程也會「變成災難」。

那麼,怎麼選擇適合教Z世代的企業培訓講師?以下是我的建議:

1. 要有「實戰經驗」,不只有「理論知識」

Z世代不吃「紙上談兵」那一套,他們要的是「真正做過」、「真正成功過」的講師。所以,選講師時,要看他的「實戰經歷」,而不只是「學歷」或「證照」。

2. 要會「互動教學」,不只會「單向講課」

會「講」不等於會「教」。好的企業培訓講師,要會「設計互動」、「引導討論」、「帶動氣氛」,讓課程「活起來」。

3. 要懂「Z世代」,不只懂「管理」

教Z世代的講師,自己要先「了解Z世代」。他要知道Z世代的「價值觀」、「溝通方式」、「學習習慣」,才能設計出「他們聽得進去」的課程。

4. 要有「課後支援」,不只有「上課」

好的企業內訓講師,不會「上完課就消失」。他會提供「課後追蹤」、「線上資源」、「諮詢服務」,確保學習效果能夠「持續」。

5. 要能「客製化」,不只有「罐頭課程」

每家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Z世代員工的需求也不一樣。好的企業培訓講師,會根據企業的「實際狀況」和「學員需求」,設計「客製化的課程」,而不是「一套課程打天下」。

成功案例:這家公司怎麼用內訓「留住」Z世代?

讓我分享一個真實案例。

有一家中型的電商公司,員工平均年齡28歲,Z世代佔了70%。但他們遇到一個大問題:「年輕人流動率超高,平均待不到一年就離職。」

老闆很頭痛,找了一位專門做企業內訓的顧問來協助。這位顧問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馬上辦培訓」,而是「深入了解Z世代員工的需求」。

他做了一份「匿名問卷調查」,問年輕員工:「你為什麼想離職?」、「你希望公司提供什麼樣的培訓?」、「你最想學什麼?」

結果發現,Z世代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不是「薪水」,而是:

  1. 覺得「學不到東西」
  2. 覺得「沒有成長空間」
  3. 覺得「公司不重視我」

於是,這位顧問幫公司設計了一套「Z世代專屬的培訓計畫」:

1. 建立「學習地圖」

根據不同職位和職涯階段,設計「個人化的學習路徑」,讓每個人都知道「我現在在哪裡」、「下一步要學什麼」、「未來可以往哪裡發展」。

2. 推出「微學習計畫」

每週提供「30分鐘的線上微課程」,主題包括「數位工具」、「溝通技巧」、「職涯發展」等,讓學習變成「習慣」而不是「負擔」。

3. 成立「導師制度」

讓資深員工擔任「導師」,一對一指導新人,不只教「工作技能」,更分享「職涯經驗」和「人生智慧」。

4. 舉辦「創新工作坊」

每季舉辦一次「創新工作坊」,讓年輕員工「提案」和「實踐」自己的創意,公司提供資源支持。

5. 提供「外部學習資源」

公司補助員工參加「外部課程」、「研討會」、「證照考試」,鼓勵他們「持續學習」。

結果呢?

一年後,這家公司的Z世代員工「流動率」從原本的60%,降到只有20%。更重要的是,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投入度」都大幅提升,公司的「營運績效」也跟著成長。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Z世代不是「難搞」,他們只是「需求不同」。只要企業願意「了解他們」、「投資他們」、「給他們成長空間」,他們會是「最有潛力」、「最有創意」、「最有衝勁」的一群人。

投資Z世代,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

Z世代已經是、也將會是職場的主力。企業如果還用「上一代」的管理方式和培訓方式,註定會「留不住人」、「競爭力下降」。

但如果企業願意「調整思維」、「投資培訓」、「重視成長」,Z世代會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

選對企業內訓講師、設計對的企業內訓課程、用對的方式「培養」和「激勵」Z世代,不只能「降低流動率」,更能「提升競爭力」、「創造新價值」。

記住,投資Z世代,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

 

您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當您讀到這裡,相信您已經對Z世代管理與企業培訓的價值有了全面的認識。但在眾多企業內訓講師中,如何找到真正懂Z世代、能陪伴您企業成長、具備實戰經驗且值得信賴的夥伴?

戰國策戰勝學院致力於將戰略思維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相結合,為企業老闆、管理層及行銷人員提供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全方位學習與顧問平台。

您企業轉型的戰略導師——林尚能顧問

戰國策戰勝學院的靈魂人物——林尚能顧問,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僅是一位深諳企業戰略的策略專家,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理論轉化為可執行方案的實戰導師。林顧問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理論,更需要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與創造力。

全方位顧問服務: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支援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的顧問服務涵蓋:

開啟您企業的勝利之路 現在就採取行動

如果您正面臨Z世代員工管理的挑戰,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 官方網站:mo.com.tw
  •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因為聘請頂尖企業培訓講師,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一項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讓戰國策戰勝學院,成為您企業邁向勝利的戰略夥伴!

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0800-003-191或加入戰國策戰勝學院官方LINE:@1ceo 了解更多!

加入好友

by

企業內訓講師費用大解密:2026年行情、怎麼抓預算,一次搞懂!

目錄

「林經理,這位老師一小時要兩萬五,會不會太貴了啊?」財務長看著教育訓練的預算報告,眉頭都皺成一團了。

「可是上次我們找的那位老師,一小時才八千塊,結果學員反應超差,老闆還罵我亂花錢。」人資經理林小姐一臉無奈地回答。

這種對話,幾乎每天都在台灣的公司裡上演。說到企業內訓講師的費用,好像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些老師開價一小時三萬,有些只要五千。這中間的價差到底差在哪?公司到底該怎麼判斷一位老師的收費合不合理?

今天,我就想透過這篇文章,來幫你徹底解析企業內訓講師費用的市場行情、影響價格的眉角,以及教你怎麼聰明地編列教育訓練預算。希望可以幫助你在有限的預算內,找到最值得投資的培訓方案。

企業內訓講師費用的市場行情:從公家機關到業界實戰

在開始討論講師費用之前,我們得先打破一個很常見的迷思:很多人會拿「政府機關的鐘點費標準」來衡量企業講師的費用,覺得「一小時兩千元」就是合理的公定價。但這觀念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公家機關 vs 企業內訓:根本是兩個世界

政府機關的講座鐘點費,根據「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講座鐘點費支給表」的規定,大概是每小時1,600到2,500元。這個標準是為了「公務預算」設計的,有它特殊的考量和限制。

但企業內訓是完全不同的市場。公司請老師來上課,追求的是「投資報酬率」(ROI),而不是「符合公務預算規定」。一位厲害的老師,如果能幫公司提升20%的業績,或是讓員工流動率降低30%,那麼他的價值早就遠遠超過那一點鐘點費了。

我以前遇過一位企業老闆,他很堅持講師費用不能超過政府的標準。結果他找來的老師,雖然便宜,但根本不了解他們公司的實際需求,課程內容很空泛,員工聽完覺得浪費時間,完全沒學到東西。最後不只浪費了教育訓練的時間,還打擊了員工想學習的意願。

後來他聽了建議,願意用市場行情去請專業講師。雖然費用是以前的五倍,但課程效果非常好,員工的工作效率明顯變高,三個月內就把培訓的錢賺回來了。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最便宜的,才是最貴的。」

2026年企業內訓講師費用的市場行情

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和市場調查,目前台灣企業內訓講師的鐘點費行情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等級:

講師等級 經驗年資 鐘點費範圍(元/小時) 特色與定位 適合的課程類型
入門級 3-5年 6,000 – 10,000 有實務經驗,但還在累積知名度 基礎技能、大量員工的通識課
中階講師 5-10年 10,000 – 18,000 在特定領域有專業,有不錯的客戶口碑 專業技能、中階主管培訓
資深講師 10-20年 18,000 – 30,000 業界有一定名氣,實戰經驗非常豐富 高階主管培訓、策略性課程
頂尖講師 20年以上或業界權威 30,000 – 50,000以上 業界大老、暢銷書作者、媒體寵兒 年度大型活動、決策層培訓、提升品牌形象

但請注意,這只是「鐘點費」的行情。實際的總費用,還要考慮很多隱藏成本

除了鐘點費,你還要準備哪些預算?

很多公司在編列預算時,只想到鐘點費,卻忘了其他可能發生的費用。一個完整的講師服務,通常會包含以下這些:

課前準備費

  • 跟公司高層或人資的需求訪談時間
  • 客製化課程的設計費用
  • 教材的準備與製作成本

有些老師會把這些工作包含在鐘點費裡,有些則會另外收費。通常課程客製化的程度越高,課前準備費就會越高。

交通與住宿費

  • 如果老師需要到外縣市出差上課,通常會另外收交通費和住宿費。
  • 有些老師會直接包在總報價裡,有些則會要求實報實銷。

課後追蹤費

  • 課程結束後的諮詢時數
  • 建立或經營學員的學習社群
  • 成效追蹤與後續的複訓安排

厲害的老師通常會提供一定程度的課後支持,但如果公司需要更深入、更長期的追蹤服務,可能就要另外付錢了。

教材與工具費

  • 講義的印刷費用
  • 課程中需要用到的學習工具或教具
  • 如果使用線上學習平台,還會有使用費

所以,在比較不同老師的報價時,一定要問清楚「報價到底包含了哪些服務」,而不是只看鐘點費那個數字。

影響講師費用的八大關鍵因素:為什麼價差這麼大?

為什麼同樣是教「怎麼帶人」(領導力),有些老師收一萬,有些收三萬?講師費用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下面這八個關鍵因素。

因素一:老師的「專業度」和「名氣」

這是最直接影響費用的因素。一位在業界有二十年經驗、出過暢銷書、常常上媒體的老師,跟一位剛入行三年的老師,費用當然會差很大。

但要提醒你,「名氣」和「專業度」不一定能畫上等號。有些老師很會包裝自己、做行銷,名氣很大,但實際的專業能力可能很普通。有些老師則是默默耕耘,名氣雖然不高,但在專業領域裡是個超級強者。

我建議公司在評估時,不要只看老師紅不紅,更要看「在他要教的那個領域裡,夠不夠專業」。一位在業務銷售領域很有名的老師,如果你硬要他來教人資管理,效果可能還不如一位專精人資但名氣比較小的老師。

因素二:課程主題的「專業性」和「稀有度」

有些課程主題比較常見,像是「時間管理」、「溝通技巧」,市場上有很多老師可以教,競爭激烈,費用自然會比較親民。

但有些主題比較專業或很新穎,例如「AI工具在行銷上的應用」、「ESG永續策略」、「元宇宙的商業模式」,能教的老師相對稀少,物以稀為貴,費用當然就會比較高。

我曾經幫一家公司找「區塊鏈應用」的老師。因為這個主題很新,而且需要很深厚的技術底子,市場上能開課的老師真的很少。最後找到的老師,雖然不是什麼名人,但因為他的專業很稀缺,費用比一般主題高了五成(50%)。

因素三:課程「客製化」的程度

如果老師只是拿著一套「罐頭課程」(就是一套講義到處講)來上課,他的備課成本很低,費用自然會比較便宜。但如果公司需要深度客製化,老師就要花大量的時間來了解公司文化、設計專屬課程、準備符合公司情境的案例,費用就會跟著拉高。

我認識一位很頂尖的老師,他標準課程的收費是兩萬/小時。但如果公司需要深度客製化,他會先進行4-6小時的需求訪談,然後花2-3週的時間來設計課程。光是這部分的準備工作,他就會另外收取5-10萬元的設計費。

雖然總費用比較高,但因為課程內容是為公司量身打造,非常貼合實際需求,效果特別好,所以找他的公司都覺得這筆錢花得很值得。

因素四:上課學員的「層級」

同樣的主題,教給基層員工和教給公司高階主管,費用可能會差很多。

為什麼?因為高階主管的時間非常寶貴,他們對課程的期待也更高。老師需要準備更深入、更有策略性的內容,使用更高層次的商業案例,而且要能跟高階主管進行深度的對話和討論,這需要老師有更強的功力。

一位專門教高階主管的老師曾跟我說:「教基層員工,我可以講很多方法和技巧。但教CEO(執行長),他們要的是策略思維商業洞察。我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研究最新的商業趨勢,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公司在編列預算時,一定要考慮上課對象的層級。高階主管的培訓,預算一定要抓得更高一點。

因素五:課程「時數」與「合作方式」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課程時數越長,平均下來的鐘點費可能越低

舉例來說,一位老師的標準鐘點費是兩萬。如果你只請他上兩小時,他可能就收四萬。但如果你請他上一整天(六小時),他可能收十萬,平均下來每小時約一萬七。如果你跟他簽年度合約,一年上十天課,他可能願意給你更優惠的價格。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對老師來說,長期穩定的合作,可以降低他找客戶和安排時間的成本。而且長期合作,老師會更了解公司,課程效果也會更好。

所以如果你確定某位老師非常適合你的公司,可以考慮跟他簽長期合約,通常能爭取到比較好的價格。

因素六:上課的「地點」與「交通成本」

如果老師需要到外縣市出差上課,交通和住宿成本會影響到總費用。

例如,一位在台北的老師,如果要去高雄上課,可能需要:

  • 高鐵來回票:約3,000元
  • 住宿費:約3,000-5,000元
  • 交通時間成本:半天到一天的時間

有些老師會把這些成本算在報價裡,有些則會另外實報實銷。所以如果公司在當地能找到適合的老師,或許可以省下這部分的費用。

但也不要為了省交通費,就硬選一個不適合的在地老師。有時候多花一點交通費,請到真正對症下藥的老師,整體的效益反而更高。

因素七:市場的「供需關係」

講師市場也是有供需關係的。在某些時期,像是年底或年初,很多公司都在辦教育訓練,老師的檔期很滿,費用可能就會水漲船高。

而在淡季,例如暑假期間,老師的檔期比較空,可能就願意提供比較優惠的價格。

我認識一位人資(HR),她就很聰明地利用這個特性。她會在淡季的時候,就先跟優質老師預約好明年的檔期,並爭取到比較優惠的價格。這樣不只省錢,還能確保搶到好老師的檔期。

因素八:老師的「服務品質」與「附加價值」

有些老師是「上完課就走人」,有些老師則會提供一條龍的完整服務,包括:

  • 課前深入的需求診斷
  • 客製化的教材設計
  • 上課時的互動與個別指導
  • 課後學習社群的經營
  • 定期的追蹤與諮詢
  • 免費的複訓機會

後者雖然費用比較高,但提供的整體價值也更高。

我曾經比較過兩位老師。老師A收費一萬五/小時,但只提供很基本的課程。老師B收費兩萬/小時,但提供完整的課前訪談、客製化教材、三個月的課後追蹤,還包含一次免費複訓。

如果把所有服務都算進去,老師B的整體CP值(性價比)其實更高。而且從長期的效果來看,老師B的培訓成果明顯更好。

如何聰明地編列企業教育訓練預算?

了解了市場行情和影響價格的因素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公司到底該怎麼編列教育訓練的預算,才能花在刀口上?

預算編列的三個基本原則

原則一:從公司的「策略」出發,而不是從「預算」出發

很多公司是先決定「今年教育訓練預算有多少」,然後在這個預算內去找課。但這樣做通常會導致「錢花光了,但培訓目標卻沒達成」。

正確的做法是:先確定公司今年的策略目標是什麼(例如:數位轉型、提升客戶滿意度),然後思考「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哪些培訓」,最後才來編列預算。

例如,如果公司今年的策略是「數位轉型」,那麼就應該在數位相關的培訓上投入比較多預算。如果策略是「提升客戶滿意度」,就應該在客服培訓上多投資。

原則二:預算要「差異化配置」

不要所有培訓都用一樣的預算標準。應該根據「對公司策略的重要性」和「上課對象的層級」來分配預算。

我建議可以採用「金字塔預算模型」:

  • 高階主管培訓:佔總預算的30-40%,但只佔總人數的10%
  • 中階主管培訓:佔總預算的30-40%,佔總人數的20%
  • 基層員工培訓:佔總預算的20-40%,佔總人數的70%

這樣的分配,反映了「高階主管的決策影響力最大,值得投入更多資源去培訓」的邏輯。

原則三:預留「彈性調整空間」

市場變化很快,公司的培訓需求也會跟著改變。所以在編列預算時,建議預留10-20%的彈性空間,來應付突發的培訓需求。

例如,如果今年突然需要導入一套新的系統,就需要額外的系統培訓預算。如果有彈性空間,就能及時應付,不會因為「預算已經用完」而耽誤了培訓。

不同規模公司的預算參考

根據業界的習慣,公司的教育訓練預算通常會佔總人事成本的1-5%。但實際比例會因為公司規模、產業特性而有所不同。

公司規模 建議預算比例(佔人事成本) 策略重點 建議做法
小型企業(50人以下) 1-2% 聚焦在關鍵人才與關鍵技能 多利用政府補助資源,降低培訓成本
中型企業(50-500人) 2-3% 建立有系統的培訓制度 考慮培養內部講師,降低長期成本
大型企業(500人以上) 3-5% 建立企業大學,發展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 與講師簽訂年度合約,爭取較優惠價格

如何說服老闆,提高教育訓練預算?

很多做人資的都有這個困擾:明明知道需要更多培訓預算,但老闆就是不願意點頭。要怎麼說服老闆呢?

策略一:用「數據」來說話

不要只說「我們需要培訓」,而是要說「培訓可以帶來什麼具體的效益」。

例如:

  • 「根據研究,有系統培訓的公司,員工留職率平均高30%。以我們目前的流動率來看,如果能降低30%,一年可以省下XX萬的招募成本。」
  • 「競爭對手A公司去年投入XX萬在業務培訓,今年業績成長了25%。如果我們也投資培訓,預估可以帶來XX萬的業績成長。」

用具體的數據和案例,讓老闆看到培訓是投資,而不是成本

策略二:先「小規模試水溫」,用成果證明

如果老闆對培訓的效果有疑慮,可以先提議做一個小規模的試點計畫。

例如:「我們先針對業績最好的十位業務,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培訓。如果三個月後,他們的業績有明顯成長,我們再擴大到全部門。」

用實際的成果,來證明培訓的價值,老闆自然就會願意投入更多預算。

策略三:善用「政府補助」資源

台灣有很多政府補助的培訓方案,例如勞動部的「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簡稱人提計畫),可以補助50-70%的培訓費用。

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大幅降低公司的培訓成本,也更容易爭取到老闆的支持。

如何判斷講師費用是否合理?一個簡單的評估框架

當老師提出報價時,我們怎麼判斷這個價格是合理的?我提供一個簡單的評估框架給你參考。

評估框架:看「價值」而不是看「價格」

不要只看「價格」這個數字,更要看老師能提供的「價值」。一位老師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評估:

專業價值

  • 老師在這個領域的專業深度夠不夠?
  • 他的經驗能不能解決我們公司遇到的實際問題?
  • 他提供的方法是不是經過驗證,有實際成功的案例?

時間價值

  • 如果不透過培訓,我們要花多少時間自己摸索?
  • 老師能幫我們省下多少試錯的時間和成本?

成效價值

  • 培訓後預期能帶來什麼具體的成果?
  • 這些成果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實質的價值?

服務價值

  • 老師提供哪些額外的服務(例如課後諮詢、教材客製化)?
  • 這些服務能帶來多少附加價值

如果一位老師的「總價值」遠大於他的「價格」,那麼即使費用比較高,也是一筆非常值得的投資。

紅旗警訊:遇到這些情況要小心!

有些情況,可能代表老師的報價不合理,或者背後有其他問題,公司要特別小心:

警訊一:費用遠低於市場行情

如果一位老師的收費遠遠低於市場行情,你可能要想想是不是有這些原因:

  • 經驗不足,還在累積作品和口碑的階段。
  • 課程品質可能不太好。
  • 他可能會在其他地方偷偷加收額外費用。

警訊二:報價「不透明」

如果老師沒辦法清楚說明報價包含了哪些服務,或者有很多「額外費用」藏在細節裡,要特別小心。

警訊三:不願意提供「試聽」或「過往案例」

優秀的老師通常都很樂意提供試聽機會,或是分享他過去服務的成功案例。如果老師拒絕,可能代表他對自己的課程沒信心。

警訊四:過度強調「名氣」,卻避開專業討論

如果老師只是一直強調自己有多紅、上過多少節目,卻迴避討論具體的課程內容和預期效果,要小心他可能是「名氣大於實力」。

實戰案例:一家公司如何用有限預算創造最大效益

讓我來分享一個實際的案例,看看一家公司是怎麼聰明地運用教育訓練預算的。

這是一家大概100人的貿易公司,他們年度的教育訓練預算只有30萬。人資經理小王面臨的挑戰是:怎麼用這30萬,滿足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培訓需求?

第一步:盤點需求,分出輕重緩急

小王先做了一次全面的需求調查,發現公司有以下幾個培訓需求:

  1. 高階主管需要「策略思維」的培訓。
  2. 中階主管需要「團隊管理」的培訓。
  3. 業務團隊需要「銷售技巧」的培訓。
  4. 全體員工需要「AI工具應用」的培訓。

如果每個需求都辦實體課程,30萬根本不夠用。所以小王決定分出優先順序,並採用不同的培訓形式。

第二步:採用「差異化」的培訓策略

高階主管培訓(預算:12萬,佔40%)

  • 形式:邀請頂尖講師進行一天的策略工作坊。
  • 費用:講師費10萬 + 場地與餐飲2萬。
  • 理由:高階主管的決策影響最大,值得投入最多資源。

中階主管培訓(預算:10萬,佔33%)

  • 形式:混成學習方案(就是線上+實體混搭的學習方式)。
    • 線上課程:購買優質的線上課程平台,讓主管自己找時間學習(3萬)。
    • 實體工作坊:邀請老師進行一天的實作工作坊(6萬)。
    • 學習社群:建立主管學習群組,定期交流(1萬)。
  • 理由:用混成學習來降低成本,但同時保持學習效果。

業務團隊培訓(預算:5萬,佔17%)

  • 形式:內部講師 + 外部講師
    • 培訓公司內業績最好的業務成為內部講師(2萬)。
    • 邀請外部講師進行一天的進階培訓(3萬)。
  • 理由:培養內部講師,可以長期降低培訓成本。

全體員工AI培訓(預算:3萬,佔10%)

  • 形式:線上課程 + 內部分享會
    • 購買優質的AI工具線上課程(2萬)。
    • 請已經會用AI工具的員工進行內部分享(發1萬獎勵金)。
  • 理由:用最低的成本,讓全體員工都能學到新技能。

培訓成果

透過這樣的策略,小王用30萬的預算,完成了四個層級的培訓。更重要的是:

  • 高階主管對策略工作坊非常滿意,開始重視培訓的價值。
  • 中階主管的管理能力明顯提升,部屬對他們的滿意度也變高了。
  • 業務團隊的業績成長了15%。
  • 全體員工都開始使用AI工具,工作效率大提升。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預算不夠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怎麼聰明地運用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

您的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當您讀到這裡,相信您已經對企業內訓講師的費用和預算規劃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在實際執行時,您可能還是會遇到很多挑戰:怎麼找到CP值最高的老師?怎麼設計最有效的培訓方案?怎麼說服老闆投資培訓?

戰國策戰勝學院致力於將戰略思維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結合起來,為企業老闆、管理層和行銷人員提供一個結合理論與實戰的完整的學習環境(原:生態系)和顧問平台。

您企業轉型的戰略導師——林尚能顧問

戰國策戰勝學院的靈魂人物——林尚能顧問,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僅是一位深諳企業戰略的策略專家,更是一位能把複雜理論轉化為可以執行的方案的實戰導師。林顧問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理論,更需要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與創造力

全方位顧問服務: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支援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的顧問服務涵蓋:

開啟您企業的勝利之路 現在就採取行動!

如果您正面臨企業成長的瓶頸,或希望為企業注入新的戰略思維與執行動能,戰國策戰勝學院將是您最值得信賴的成長夥伴。

立即聯繫我們

  •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 官方網站:mo.com.tw
  • 📧 專業顧問諮詢:透過官網「聯絡我們」表單,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覆您

因為聘請頂尖顧問,從來都不是一筆開銷,而是一項對企業未來最明智的投資。讓戰國策戰勝學院,成為您企業邁向勝利的戰略夥伴!

教育訓練預算不是成本,而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回到文章開頭那位財務長的疑問:「這位老師一小時要兩萬五,會不會太貴了啊?」

如果只看價格,兩萬五確實不便宜。但如果看價值,一位優秀的老師,可以幫助公司:

  • 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與產出
  • 降低員工的流動率與招募成本
  • 提升團隊的士氣與向心力
  • 為公司帶來新的思考方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些價值,遠遠超過那兩萬五的鐘點費。

所以下次當你在評估講師費用時,不要問「這個價格貴不貴」,而是要問「這個投資值不值得」。

記住:最便宜的老師不一定最划算,最貴的老師也不一定最好。真正值得你投資的,是那位能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的老師。

聰明地編列預算,理性地評估價值,你一定能找到最適合的培訓投資方案!

歡迎撥打服務專線 0800-003-191或加入戰國策戰勝學院官方LINE:@1ceo 了解更多!

加入好友

    Etiam magna arcu, ullamcorper ut pulvinar et, ornare sit amet ligula. Aliquam vitae bibendum lorem. Cras id dui lectus. Pellentesque nec felis tristique urna lacinia sollicitudin ac ac ex. Maecenas mattis faucibus condimentum. Curabitur imperdiet felis at est posuere bibendum. Sed quis nulla tellus.

    ADDRESS

    63739 street lorem ipsum City, Country

    PHONE

    +12 (0) 345 678 9

    EMAIL

    info@company.com

    Cart